作者:高月
李邺笑了笑又问道:“河中军有消息吗?”
李邺不在甘州,他让李泌负责和河中联系。
李泌取出一份鹰信,递给李邺,“这是三月初收到的北庭发来的鹰信,河中军已经抵达庭州,半个月过去了,我估计再过几天就能抵达甘州了。”
李邺看了看鹰信,是独孤峻发出的,八千河中军带了两万头骆驼,那速度就不会太快,李邺心中算了算,应该在三月底左右抵达甘州。
李邺沉吟一下道:“我感觉安禄山造反就是这个月了,一旦安禄山造反,朝廷肯定会全面加强关中防御,我有点担心,到时我们可能无法借道穿越关中。”
李泌笑道:”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其实可以解决。”
李邺大喜,这个过境问题让他很头大,没想到李泌居然能解决。
他连忙问道:“怎么解决?”
====
【今天家里有点事,只写了两章,中午一章没有,下午一章正常。】
第553章 惊悉谋反
李泌取出一幅地图,摊在桌上道:“我们不用进关中,从兰州南下进入渭州,再向南进入成州,沿连云西道进入汉中,其实就是沿着西汉水走,走三天就到达汉中的兴州,到了汉中后,我们就可以沿着汉水向东走,最多一个月就能抵达襄阳,从而绕过了关中。”
李邺大喜,这条路不错,以后安西过来的军队如果去襄阳,都可以走这条路了。
他连忙问道:“沿途有关隘吗?路况如何,能不能走骑兵和骆驼?”
李泌微微笑道:“这条路还是粟特人告诉我的,我特地找了走过这条路的商人询问,他们说成州那边有一座铜谷关,其他就没有关隘了,粟特人都是带骆驼而行,那肯定骆驼可以走,骑马也可以走,我们找几个向导带路就行了,问题不大。”
李邺一颗心落地,这个方案不仅完美地解决了过境问题,还给他打通了一条连接襄阳和甘州间的战略通道。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十天,这天上午,李邺前往军衙打探消息,刚走到军衙门口,迎面遇到了外公裴方从军衙出来,裴方满脸严肃,一见李邺便道:“刚刚收到你岳父的紧急快信,安禄山公开举兵造反!”
这个消息虽然在李邺的意料之中,但还是也让他感到震惊,历史只是稍稍改变了时间,但依旧按照原来的路径推进了。
裴方命人取来鹰信抄件递给李邺,李邺接过细看,举兵时间是五天前,安禄山打出的口号是‘除国贼,清君侧’,向天下发布讨逆檄文,要求天子诛杀杨国忠,下罪己诏以谢天下。
不管事诛杀杨国忠,还是下罪己诏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安禄山公开造反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天,安禄山的军队应该攻入了河北。
李邺拿着鹰信抄件匆匆去找李泌
李泌看了鹰信,点了点头道:“这一天终于来了。”
李邺沉吟一下问道:“我有点不明白,既然安禄山是河东节度使,他完全可以把军队带到河东,在河东南部部署一支奇兵,在宣布造反的同时,攻占蒲津关,关中大门就打开了,然后大军杀进关中,派数万铁骑以最快的速度夺取长安,天子很可能就逃不掉了。”
李泌微微笑道:“节度使这个偷袭长安的策略确实很高明,甚至还可以派上千士兵事先混入长安,然后里应外合拿下长安,或许天子能仓皇出逃,但其他皇亲国戚一个都跑不掉,这其实就是我之前说的势和策的问题,也就是公子所说的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节度使想想看,如果安禄山这样做了,他确实可以占领关中和长安,但幽州他还保得住吗?河东的唐军一定会切断他的后路,切断井陉通道,河北唐军会杀进幽州。
安禄山就等于是把造反根基地从幽州迁到了关中,关中百姓支持他吗?唐军从四面八方杀进关中勤王,安禄山还能支持多久?
如果安禄山这样做了,他的策能成功,但大势必败,高尚和严庄绝不会同意他用这个策略,甚至不会同意他先攻河东,节度使知道为什么?”
李邺着实惭愧,他想得太简单了,李邺点点头,“愿听先生教诲!”
李泌缓缓道:“此事还得从几百年前说起,从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北朝就被分割为两大部分,关陇系和山东系,北魏也跟着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然后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他们的根基就是山东士族和关陇贵族。
到了隋朝,隋朝执政的重点是在弥合南北,比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三下扬州,都是为了融合南北,甚至皇后萧氏也是南朝贵族之女,可见隋朝统治者对南北关系的重视。
隋朝同样也重视东西关系,隋炀帝迁都洛阳就是为了化解关陇派系和山东派系的敌视,但可惜时间太短,作用也不大,最后几支反隋的大势力都是山东系,像山东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等等。
唐朝建立已经一百多年,东西敌对消失,但东西歧视还在,而且非常严重,天下人都知道,所以安禄山造反,在政治上一定会走东西对抗这条路。
我断定他绝不会走河东,一定会夺取河北道、河南道和都畿道,加上老巢幽州,定都洛阳,建立一个新王朝和关陇对抗,就像北周和北齐的对抗。”
李邺点点头,李泌看得很透彻,历史上,安禄山造反确实是这样走的,这就解释了自己多年的疑惑,明明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他为什么不在河东造反?
同时也解释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基础,根子还是东西方对抗,藩镇得到当地士族的支持。
李泌冷笑一声又道:“不过呢?安禄山是胡人,他的军队也以胡兵为主,残暴是他们的本性,就算高尚和严庄懂得要笼络河北士族,但他们控制不了军队,只要安禄山的军队侵犯到士族的利益,那么河北的局面很快就会扭转,毕竟唐朝建立一百多年,根基已深,关西和山东最多只是歧视,并不是敌对,所以只要朝廷应对得当,安禄山的造反最多也就一两年。”
李邺沉默无语,他知道朝廷腐败太深,要朝廷应对得当,怎么可能?
两天后,由裴琇和安太玄率领的八千河中军抵达了张掖,同来的还有两万头骆驼,这些骆驼背负的不仅仅是粮草,还有大量物资兵甲,其中最让李邺期待的就是六千桶火油。
大军驻扎在张掖城外,这支军队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当年他从甘州带走的三百裴家军,通过他们,李邺对河中军控制得非常牢固。
加上他本人在河中军将士心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所有将士都愿为效死命。
大营内,李邺将八千将士集结起来,当他站在高处时,八千将士一片欢呼,又再次见到自己的统帅了。
李邺摆摆手,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一双双明亮的目光无比崇敬地望着自己的统帅。
“能再次看到大家,我非常激动!”
李邺这句话说完,八千将士顿时振臂高呼,“为都督效力!为都督效力!”
李邺又招招手,将士们再次安静下来。
“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大事,安禄山在幽州造反了,天下即将大乱,我奉天子之令,将率领河中军防御襄阳”
八千将士一片寂静,每个人的目光里充满了担忧,李邺知道,他们担心自己家人。
“安禄山的敌军一定会进攻关中,关中将沦为战场,为了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我会在荆襄准备土地,安置所有将士的家人,接下来,你们要给家人写家信,动员家人迁徙到荆襄,那里才是安全的地方,能给老人和孩子生存的土地。”
所有将士顿时一片欢呼,只有解除了后顾之忧,保证家人的安全,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战场上。
接下来,百名州学学生进入军营,负责给士兵们写家信,裴健一口答应,他会亲自负责此事,组建三百人的送信队伍,将将士们的家信送到家人们的手中。
三天后,李邺率领八千将士出发了,同时也带上了保存在甘州的两百万枚金币。
同行者还有李邺的妻女,独孤新月用背带和包裹将孩子背负在自己背上,骑着骆驼跟随丈夫同行,她武艺极高,轻功甚至远远超过了李邺。
她带着孩子同行没有问题,其他几个丫鬟侍女和乳娘都不肯回关中,一定要跟去襄阳,李邺无奈,只得让她们也骑着骆驼同行,路上也能帮助独孤新月照顾孩子。
第554章 风声鹤唳
安禄山的造反震动了长安,长安城内顿时一片风声鹤唳。
首先就是刚刚企稳的地价再次向下急跌,平康坊有一座三亩宅,去年开价还是五万贯,当安禄山即将造反的消息传来后,这座宅子立刻降到三万贯,但无人问津。
安禄山举兵造反的消息传来,这座宅子的价格已经降到一万贯,但依然无人问津。
类似这样的宅子很多,价格都一降再降,却没有人肯掏钱买了。
与此同时,有人在城内制造金银恐慌,导致金价和银价暴涨,官方金银兑换价格不变,但已经兑换不到金银。
而黑市的银价已经涨到三比一,要三贯钱才能兑换一两银子。
黄金也一样,三十贯钱兑换一两黄金,同样涨了三倍。
所有人都知道,金银携带方便,关键时候能保命。
随着金银价格暴涨,物价也随之大帐,斗米从两百钱涨到四百钱,引发了长安的抢米风潮。
得到安禄山造反起兵的消息,天子李隆基俨如被一棒敲醒,他震怒异常,自己这么信任的安禄山居然造反,李隆基破天荒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御书房,召集数十名重臣商议对策。
杨国忠上前得意洋洋道:“陛下,微臣早就说过安禄山必反.”
李隆基心中着实恼火,他怒斥道:“现在是说这种风凉话的时候吗?有什么应对之策就说,没有就下去!”
杨国忠一句话说不出,只得尴尬地退了下去。
韦见素上前道:“安禄山不过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地方军阀,一个头脑简单的胡人,带领一群同样的愚昧的胡人造反,现在已经不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了,我大唐有近五千万汉人,足以将这一小撮造反者淹死,陛下不必慌张。”
李隆基点点头,韦见素的话让他心中舒服了很多,他点点头道:“韦相国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韦见素躬身道:“陛下,安禄山经营幽州已久,他对幽州控制稳固,我们一时难以插手,但河东不一样,他刚兼任河东节度使,不可能掌控河东,卑职建议立刻任命太原尹王承业为河东节度使,重新整顿河东军队,他原是羽林军大将军,正适合当然此职。”
李隆基点点头,当即令道:“传朕旨意,封太原尹王承业为河东节度使,由卢奉义出任监军!”
众人愕然,怎么又多了一个监军,李隆基叹息道:“朕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在幽州派驻监军,以至于让这些藩镇坐大造反,从今天开始,所有外派军队必须有监军,由内侍担任。”
兵部尚书独孤烈担忧道:“陛下,监军会掣肘主将,恐怕对作战不利。”
李隆基不置可否道:“监军不干涉正常军务,只监视异常调动。”
但什么叫异常,什么叫正常,根本就没有规定,还不是由监军自主决定,独孤烈正要再劝,李隆基却摆摆手,“朕意已决,不要再劝了。”
独孤烈无奈,只得退下,李隆基看他一眼,淡淡问道:“独孤尚书,李邺现在何处?”
独孤烈心中一凛,连忙道:“微臣也不知晓,陛下取消了述职,他应该在安西或者河中了吧!”
李隆基沉吟一下道:“他是大唐的栋梁之才,现在大唐内乱,他在安西太屈才了,调回来吧!传朕旨意,立刻宣安西节度使李邺回朝,任命席元庆暂代安西节度使,任命丰王李珙为安西大都护,安西北庭都转运使,节制安西、北庭军事,任命河中都督长史谢缙为河中都督,受丰王节制。”
独孤烈心中明白,这是天子剥夺李邺的军权了,他早就有这个想法,但受虢国夫人和高力士的影响,一直举棋不定,直到安禄山造反,他才摆脱了外界影响,终于下定了决心。
这时,杨国忠看出了端倪,天子已经不信任外臣了,他也知道,自己作为右相,必须有所表态,否则自己右相之位难保。
杨国忠出列道:“陛下亡羊补牢,处置果断,微臣深为赞同,微臣建议,由亲王坐镇地方,指导各地抗击安禄山,团结军民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杨国忠的表态说到了天子李隆基的心坎上,他点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朕会考虑,现在朕很关心洛阳的防御,杨相国有什么想法?”
杨国忠躬身道:“微臣推荐户部尚书鲜于仲通为洛阳留守,率领洛阳军民坚守洛阳。”
李隆基点点头,鲜于仲通也是带兵之将,可以重用,应对安禄山那帮乌合之众足够了。
他当即下旨道:“封鲜于仲通为骠骑大将军,出任洛阳留守,在关中募兵三万,赶赴洛阳防御。”
历史就这样阴差阳错,原本应该是封常清去洛阳防御,因为李邺的存在,封常清逃过了这一劫,改为鲜于仲通赶赴洛阳防御。
这个时候,封常清在长安落魄,是他的不幸,但也是他的万幸。
天子李隆基随即又下旨,从常平仓调米十万石,以三百文每斗的价格向市场销售,疯长的米价立刻被打压下来,稳定在每斗三百文左右。
桥陵,飞龙带着三百名手下正从密室里搬运财物,飞龙头戴紫金冠,身穿紫色道袍,申请肃然地盯着一只只大木箱,他心中有些不安,怎么全是大木箱子,虽然他的木箱子上也没有任何标识,但他不光是大木箱子,还有三十桶火药,装在大木桶内。
可是他没有看见火药桶,怎么回事?
搬出了两百只大箱子,一名武士首领上前道:“启禀上师,已经全部搬完了。”
“胡扯!”
飞龙大怒,“还有木桶呢?”
首领战战兢兢道:“没有看见木桶,都在这里了。”
飞龙心中暗叫不妙,立刻喝令道:“把箱子打开!”
上一篇:一手送死流塞恩,对面崩溃到破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