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306章

作者:高月

第470章 裴家提醒

  李邺点点头,“我在述职的时候是答应过给朝廷,因为父亲正好出任户部侍郎,所以我考虑把这批物资等父亲上任再拿出来,所以迟迟没有动,父亲可以把它们变卖了,筹集钱财用来疏通天宝渠。”

  李岱苦笑道:“这笔钱已经计划好用来发放俸禄,朝廷已经欠俸三个月,很多低层官员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李邺沉思片刻道:“除了这批物资外,驼队还另外带回来一批金银器皿,价值五十万贯左右,我答应天子再捐一百万贯给朝廷,这批金银器皿我直接给户部,户部列为疏通河道的专项用钱。”

  李岱叹息道:“全部疏通天宝渠、治理三门峡,至少要两百万贯才够,五十万贯只能做一部分。”

  “一部分也可以,父亲听我说,我们要效仿开元年间的河南尹李杰,在三门峡前后各修建大仓库,三门峡那一段不能走水运,那就走陆运,大概也就二三十里的距离,用骆驼运输,两边的大仓库作为中转。

  然后天宝渠只要疏通到永通仓那一段距离就行了,用不着修到长安,只要永通仓存放百万石粮食,关中就不会有饥荒了。”

  李岱点点头,“你这是把钱用到刀刃上,时间上也来得及,我现在就安排把江淮税粮赶紧运来,同时优先修缮陕州东的仓库群,那些虽然坍塌了很多,但还有用一部分,还要修缮三十里运粮路!”

  李邺道:“先把路修好,粮仓来不及修缮好可以先临时搭帐篷,一定要抢在冬天之前把粮食运到关中。”

  李岱点点头,“有五十万贯钱,那就解决眼前的大问题了。”

  李邺又笑道:“其实还有办法可以开辟财源。”

  “什么办法?”

  李邺缓缓道:“土地,官府手中还有大量的官房和土地,现在长安有钱的大商人很多,但他们没有资格住大宅,家财百万贯,一家人还挤在一亩地小院里,只要把这一条限制规定废除,长安的地价必然大涨,朝廷就可以通过卖地获得大量钱财。”

  李岱负手走了几步道:“开源当然是好办法,可如果不节流,一样支撑不了多久,权贵生活太奢靡了,供养天子、皇亲国戚和五杨权贵之流的开支,已经占据朝廷税赋的一半了。”

  “父亲不是说,都用作军费开支了吗?”

  李岱哼了一声,“除了驻长安的军队是全俸,边军都只给了一半,其他一半自筹,安禄山麾下名义上是十五万军队,实际上远远不止十几万人,一年至少几百万贯,朝廷给不了,都是安禄山自筹,幽州的官员也是他任命,财税也是他自管,吏财军三大权都归他了,明摆在这里,安禄山已经拥兵自立,他不造反就算不错了。”

  这时,李邺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说安禄山造反是杨国忠逼的,因为安禄山已经拥兵自立了,朝廷装聋卖哑,也算半承认安禄山拥兵自立,安禄山自己当个土皇帝,最多势力范围慢慢向河北扩张。

  这个时候,朝廷应该积极争取时间备战,准备钱粮物资,调兵遣将,修建关隘工事,这才是有效的应对之策,准备充足后,调集大军进攻幽州,这样一来,把安禄山的判乱压缩到幽州局部,河北、河东、河南等地都不会被战争波及。

  但杨国忠偏偏不识时务,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他非要捅开来,身为宰相,什么战备之类都不考虑,天天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要造反,必须把他调回朝廷杀掉,昏庸之极的李隆基还真听他的话,调安禄山回朝,这就等于打破了默契,不承认安禄山拥兵自立,安禄山当然就公开造反了。

  实际上,现在杨国忠已经和安禄山势同水火,安禄山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杨国忠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杨国忠已经两次弹劾安禄山没有按期来朝廷述职,但天子都保持沉默,现在李隆基还稍微清醒,但随着虢国夫人对李隆基的控制加深,情况就难说了。

  李邺沉思良久道:“父亲只要把关中粮食准备充足,保证朝官俸禄,不要把财政脓包捅破,维持朝廷的平衡稳定,不我估计两年之内,安禄山就要造反了。”

  “可如果不捅破,那些烂帐就变成了我的责任。”

  “我的意思是说,父亲可以向天子秘密汇报,但不要把它直接公开出来,公开出来,朝廷和整个天下都要陷入动荡了。”

  李岱无奈地点点头,“韦见素今天也是这样劝我的,不是替杨国忠捂烂,而是要维持朝廷稳定。”

  李岱负手走了几步道:“邺儿,河中还有多少钱?”

  李邺缓缓道:“帐上还有百万金币。”

  “实际上呢?”

  “实际上有多少我不能说,我要养军队,不光是河中军,现在还有安西军了,近四万军队,朝廷只给了三成的军俸,其他七成军俸和士兵的粮食给养都要我自己想办法,我最多再给朝廷五十万金币,再多就不能给了。”

  进入八月后,距离婚礼的时间也一天天近了。

  河西裴家以长子裴伽带队,一大家子浩浩荡荡二十余人抵达京城。

  斜对面的高升客栈已经腾出来了,李邺的手下只留十几人帮忙,其余都回了城外军营。

  李邺来到客栈,拜访了大舅裴伽。

  裴伽年约四十岁,他的儿子便是裴琇,目前在万里之遥的咸海城镇守,情况还不明。

  两人在房间坐下,裴伽取了一封鹰信给了李邺,“这是碎叶发给你的,我顺路给你带来了。”

  李邺接过鹰信笑问道:“大舅过来,一路还顺利吧!”

  裴伽笑道:“总的说还顺利,你外婆本来也想来,但她年纪大了,路上劳累,她承受不起,我们都不让她来。”

  李邺也笑道:“年纪大就别跑了,我回碎叶的时候,再去顺路去探望她老人家。”

  “你都是安西节度使了,还要回碎叶吗?”

  李邺点点头,“肯定要先回碎叶,到明年开春后才能去安西,明年会很辛苦,碎叶安西两头跑,还要对吐蕃发动攻势。”

  “锈儿和小安怎么样?”裴伽又笑问道。

  李邺摆摆手道:“让我看看鹰信,鹰信内可能会有裴琇的消息。”

  裴伽点点头,端起茶盏喝茶。

  李邺这才打开鹰信,上面的字迹非常小,饶是李邺目力过人,才勉强看清楚了。

  他最关心可萨汗国的动静,可萨军会不会发动攻势攻打咸海城?

  信中一开始就说到这件事,咸海城很安静,没有任何战事消息传来。

  这让李邺稍稍松了口气,其实这个结果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之前是按照最坏的情况考虑,但实际上,可萨汗国攻打咸海城的可能性并不大。

  原来的班达尔城是阿史那萨布的私人领地,唐军全歼了可萨突厥军,解除了可萨汗国的后顾之忧,可萨突厥人的十几座城池都被可萨汗国占领了,只有咸海以东的班达尔城被唐军占领,对可萨汗国完全可以接受,别人替你歼灭了可萨突厥军,得到一座城池是应该的。

  何况和唐军开战的后果很严重,可萨汗国必须再三考虑,一旦唐军和黑衣大食联手进攻可萨汗国,那就会亡国了。

  李邺笑道:“信中说裴琇不错,他现在不在碎叶,而是率一千军队驻扎咸海城,大唐最西面的城池。”

  裴伽对咸海城没有概念,他笑问道:“咸海城距离碎叶有多远?”

  “骑马要走一个月吧!”

  “啊!这么遥远?”

  “没办法,大唐疆域广阔,而且咸海城非常重要,只有拿下咸海城,从碎叶到咸海城之间,这么辽阔土地才能坐实是大唐的疆域,没有城池支撑,那它只能是势力范围,所以我已经向兵部上书,要求把咸海城定为咸海都督府,可以第一步是把它设为军镇,裴琇出任第一任兵马使。”

  裴伽笑道:“这孩子有出息了!”

  裴伽沉吟一下又道:“现在有一个问题你要当心,可能朝廷还没有意识到,但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什么问题?”

  “你控制了安西和河中,北庭节度使是你妻子的三叔,河西甘州又是你外公控制,如果天子想到这一点,他会不担心吗?”

第471章 冤家路窄(上)

  次日一早,李邺来到了独孤家,他没有进府,只片刻,三名武士护卫着一辆马车从侧门出来。

  车窗打开,露出了独孤新月俏丽的脸庞,她今天梳着单环发髻,斜插一支碧玉簪,秀眉如远黛,美眸似秋水一泓,两颗眼瞳又如秋水中孕育的黑宝石,肌肤白腻如脂,让李邺都有点看呆了。

  独孤新月嫣然一笑,“呆子,这才几天不见,就不认识我了?”

  李邺笑道:“看惯了你的英姿飒爽,忽然变成沉鱼落雁的美娇娘,有点不适应了。”

  “那你喜欢哪一种呢?”独孤新月笑吟吟问道。

  “当然是现在!”

  “咳!咳!”

  旁边传来一阵干咳,旁边挤出来一张少女的可爱脸庞,是独孤启明。

  “你们两个,打情也骂俏要注意一下我的感受好不好?”

  独孤新月白了她一眼,“让你别来,你非要来,习惯一下就好了。”

  独孤启明立刻嚷了起来,“我才不想来呢!是祖母非让我来的,监视你们两个,哼!”

  李邺干笑一声,“出发!”

  马车启动,向东南方向的曲江池驶去

  今天是八月初四,还有十二天便是婚礼了。

  时间这么近,一般是不允许男女双方再见面。

  但独孤家族是很现实的,李邺升为安西节度使,头顶正三品的冠军大将军衔,又献三百万金币给天子,已经轰动了长安。

  独孤家族一致认为,必须牢牢笼络好李邺,尤其独孤明对李邺格外看重,李邺出动一百亲兵联手独孤家族两百三十名隐翅武士,夜袭升道坊武馆,干掉一百多名安家的武士,严重打击了安禄山企图吞并王氏产业的野。

  独孤明特别欣赏李邺的果决狠辣,他坚信,这才是做大事的人。

  于是,独孤老太太拍板,同意独孤新月在婚前多陪陪李邺。

  当然,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智慧,她让独孤启明跟着独孤新月,旁人就不好说闲话了。

  独孤启明是独孤峻的女儿,只有十五岁,虽然年纪稍小一点,但长得非常俏丽可爱,有点婴儿肥,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十分灵动。

  她的性格活泼外向,很快就和两人打成一片,嘴又甜,姐夫长姐夫短,哄得李邺心花怒放,送给她一颗上等蓝宝石,和独孤新月胸前的宝石项链一样品质。

  八月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乐游原和曲江池畔到处都是秋游的人家,都是一家老小一起来秋游。

  但今天正好是休日,天气又难得的凉爽,所以前来秋游的官宦权贵也特别多,官道两旁停满了马车。

  很多官员也是带着一家老小前来游玩,一路上李邺已经和不少官员打了招呼。

  乐游原在曲江池的北面,是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其实是一座低缓的丘陵小山,站在山顶可以眺望波光粼粼的曲江池,非常心旷神怡。

  李邺带着两女登乐游原,后面有三名独孤家武士护卫,这里面实际上只有独孤启明不会武艺。

  原本还有一个小娘子也要跟来,独孤明的小女儿独孤太白,但她今天有点感恙,便没有出门。

  上乐游原基本上都是步行,游人很多,大多是一家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慢慢走上山。

  三人一致决定,步行上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幽静和山风。

  今天独孤新月和妹妹启明都穿着束胸襦裙,外穿襦衣和比甲,但颜色不同,独孤启明的襦裙是青色和白色相间,很有青春活力,而独孤新月的襦裙是黄红色相间,上面绣有花纹,显得富贵大气。

  不过两人都带了帷帽,编制得十分精美的竹笠,四周挂着轻纱,遮住面容,一方面是防晒防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唐朝的无赖登徒子特别多,比历朝历代都多,这也是由于唐朝对商品经济的遏制比较大,很多年轻人都没事干,只能游手好闲,不像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大家都忙着赚钱去了。

  其实我们自己也有体会,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地痞流氓特别多,后来就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经济发展了,挣钱的路子多了,如果有地方挣钱,谁愿意当地痞流氓。

  一路上山,就遇到好几伙地痞无赖,专门围着年轻美貌的小娘子调戏,最后男主人不得不花一点钱,他们才肯放过。

  不过这帮无赖很有眼力,不敢去骚扰官员,也不敢去骚扰权贵,像独孤新月和独孤启明,一看就是豪门贵女,后面还跟着三名膀大腰圆的家丁武士,谁敢上来招惹?

  虽然不敢上前招惹,但还是一个不长眼的无赖远远冲独孤新月吹了声口哨,后面三名武士大怒,冲上去,揪住这名无赖,抽了几十个耳光,整个脸都打成猪头,牙齿也打掉三颗,倒在地上动弹不得。

  李邺笑眯眯对无赖道:“你今天运气不错,遇到了三位活菩萨,赶紧回家烧香敬祖宗吧!要是我出手,你脑袋就没了。”

  独孤启明笑道:“我姐夫可没吓你,他绰号地藏魔,杀人如麻,你真的运气好,他没有出手!”

  其他十几名无赖都吓得大惊失色,一哄而逃,倒在地上的无赖也挣扎着爬起身,跌跌撞撞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