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274章

作者:高月

  李渝急忙上前阻止父亲,“父亲先冷静下来,五叔复职不一定是坏事!”

  李岫怒视儿子道:“你滚到一边去,这件事不准你多嘴!”

  一帮人浩浩荡荡走了,李渝心中着实有点恼火,李淮把这件事告诉四叔,就是心怀叵测,此人十有八九是宇文家族派来的卧底。

  傍晚时分,几辆牛车抵达了安仁坊,八九名身穿白色孝服的李氏族人从牛车里出来,他们走上台阶,李岫高高举起父亲灵位,对门房道:“家主灵位在此,去把李岱叫出来!”

  门房飞奔进去了,李岱惊讶,快步走了出来,他愣住了,“二叔、三叔,大哥,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李岫厉声大喝道:“这是父亲灵位,你给我跪下!”

  李岱看清是父亲灵位,他后退一步,跪下磕头了三个头,又站了起来,他心里有数,对方是想拿父亲的灵位压自己,他可不想跪着被人抽耳光。

  李岷指李岱大喊道:“李岱,为什么你要停止服孝,对父亲不孝!”

  “这不是我的本意,是天子下了旨意,让我结束服孝,官复原职,再说去年天子就给我一年的服孝期,如今服孝期已满,我自当回归朝廷,这和孝与不孝没有任何关系。”

  李岫大怒,“放屁!服孝三年是惯例,哪有服孝一年的道理?”

  李岱脸一沉,“大哥,在父亲灵前,你嘴放干净点,唐制有规定,父死当斩衰三年,若国之有难,天子相召,可夺情起复,戴职服孝,我便是天子相召的特殊情况,但依旧遵从服孝规矩,不饮酒,不赴宴、不着艳服。”

  说完,他解开官袍,露出里面的内衣,依旧是粗麻无边孝服。

  众人都哑口无言,忽然有人大吼一声,“在父亲灵前居然不跪,我打死你这不仁不孝的混蛋!”

  一人从人群中窜出,正是四叔李林浩,他好酒好赌,欠了一屁股债,为了在族长面前表现,他今天主动要求当恶人,以长辈的身份教训李岱。

  他挥棍向李岱的脑袋打去,就在这时,一把剑‘咔’地架住木棍,李林浩大惊失色,他认出对方,正是李岱的妻子裴氏。

  “你你这个臭女人,你想干什么?”

  裴三娘一把抓住木棍,用力一拉一推,李林浩只觉一股大力控制了自己,他立足不稳,蹬!蹬!蹬!蹬!后退几步,仰面摔倒在地。

  众人连忙把他扶起,李林浩气得破口大骂,“你这个不要脸的下贱娼妇,你敢打老夫!”

  只见一道身影闪过,一记耳光狠狠抽在李林浩的脸上,打得李林浩脸立刻肿了起来,吐出了三颗牙齿。

  众人都被震慑住了,李岫忽然厉声和道:“李岱,殴打长辈,是你的家风吗?”

  “闭嘴!”

  裴三娘一声怒斥,“你们都给我滚,我儿是高昌郡王,他再过几个月就回来了,你们敢欺辱他的父母,他一定会收拾你们!”

  众人都倒吸一口冷气,想到了李邺那个狠角色,不由面露惧色。

  李岫硬着头皮道:“我是他大伯,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我?”

  裴三娘冷笑一声道:“我儿给我说过,只要他给皇帝说一句话,你们都得统统发配云南,别想再回来了!”

  这话是真的,不是威胁,李岫脸色刷地惨白,他把灵位交给身后李屿,向李岱抱拳道:“既然是天子相召,那就是特殊情况,服孝之事,我们不追究了!”

  他不敢和裴三娘对视,转身就走,众人慌慌张张跟着他上牛车走了。

  李岱望着牛车走远,不由长长叹息一声,东西祠的关系算是彻底完蛋了。

  “瞧你这个没出息的,叹气做什么,这帮人欺软怕硬,他们怕死,一定会来讨好你,你等着瞧!”

  裴三娘提着剑怒气冲冲回去了。

  李岱心情复杂地跟着妻子回去了,虽然妻子打了长辈,李岱嘴上不吭声,但心中却暗自痛快,四叔上次打了自己一拳,眼角的乌青几个月才好,四叔也有今天啊!

第419章 忍辱负重

  从次宅铩羽而归,所有人都责怪李岫冲动,不考虑后果,置他们于危险境地,裴三娘说得没错,只要李邺在天子那里说几句话,他们都得被流放。

  众人把责任都推在李岫身上,李林浩更是哼哼唧唧,说自己因公受伤,硬要去了三十贯医药钱,最后只留下李岫一个人坐在房间里生闷气。

  这时,长子李渝走进来,躬身行礼道:“孩儿能否给父亲说几句?”

  李岫看了他一眼,冷冷道:“你又想说什么?”

  “孩儿觉得这次有点蹊跷。”

  “什么蹊跷?”

  “孩儿去问了几个朋友,他们都不知道五叔复职之事。”

  李岫一拍桌子怒道:“你还叫他五叔?”

  李渝连忙躬身道:“父亲息怒,听孩儿把话说完。”

  李岫强忍怒火道:“你继续说!”

  “父亲,既然这件事还于一个内部的状态,李淮又怎么会知道?他解释是太学同窗告诉他,但孩儿怀疑,是宇文家族把消息告诉他,他先告诉孩儿,孩儿不为所动,他又告诉了四叔,四叔才告诉父亲.”

  “你到底想说什么?”李岫不耐烦地打断儿子的话。

  “孩儿怀疑李淮时宇文家族安插在我们家族内的一颗棋子,专门挑拨离间,破坏东西两祠之间的关系。”

  李岫心中的怒火又渐渐盛了,他咬牙道:“你的意思是我愚蠢,中了别人的挑拨离间之计,李岱光明磊落,抢了我的爵位是应该的,为父亲只守孝一年是应该的,是我无理取闹?”

  “孩儿没这个意思,孩儿只是说,东西祠本来是一家,不应该中了别的挑拨之计,闹得势同水火,让祖父九泉之下难以瞑目!”

  李渝的最后一句话如刀一样戳进了李岫的心中,他一年来所经受的委屈和对付父亲安排不公平的怨恨一下子爆发了。

  李岫冲上去,狠狠一巴掌把李渝打翻在地,指着他大骂:“你这个吃里扒外的狗东西,给我滚!滚!”

  李渝的自尊心遭受了巨大打击,他捂着脸,起身一言不发地向外走去。

  李岫指着他的背影大骂:“我还轮不到你来指责,你再敢替东祠说话,我打断你的腿!”

  李渝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从小生活在嫡长孙的光环中,是公认的祖父事业继承人,在温室中呵护长大,得到祖荫当了官,一路平步青云,甚至当上了郃阳县县令。

  他很单纯,根本不懂人心险恶,在郃阳县,他险些被置于死地,最后是李邺救了他。

  他痛苦了整整一年,但他并没有在痛苦中沉沦,反而在痛苦中渐渐醒悟了,他意识到李邺确实比自己强得多,祖父把继承人定为李邺而不是自己,是完全正确的,他也领悟到了祖父最后分家的决断,把优秀和糟粕切割,让家族在优秀的那一头延绵下去。

  李渝终于意识到自己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一个愚蠢、贪婪的父亲,屡屡被人利用却不知道悔改,但自己又无法摆脱,他只能在忍耐中一天天度过,但今天,父亲绝情的一巴掌,使他心中的情绪也爆发了。

  次日中午,在咸阳县一家酒楼内,李渝和李洵相对而坐,李洵给他满了一杯酒,“你父亲在气头上,等他气消一消,再慢慢劝他。”

  李洵去年科举明经科考中七十四名,成功考中了省试,又得到高力士的帮忙,通过了吏部铨试,任命为咸阳县主簿,在京畿赤县当主簿,这可是正九品上阶,从来都是让人羡慕的肥差,就连进士也没有这个机会,李洵居然软得到了,虽然是高力士帮忙,却是李邺的面子,和他祖父李林甫没有关系。

  李渝虽然很骄傲,瞧不起庶孙,但李洵是个例外,李洵聪明,读书勤奋刻苦,让李渝对他高看一眼,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李洵和李邺私交极好,这一年来,李渝经常来找李洵说话。

  李渝叹口气道:“我觉得李淮有问题,这次绝对是他故意挑拨离间,他先是找到我,我没睬他,他又找到了四叔,才挑拨成功,你也知道四叔那个人,一直深恨五叔。”

  李洵点点头,“李淮确实有问题,阿邺安排人去调查过他,他就是宇文家族一员,是宇文辉的儿子,名字挂在嫡孙一栏中,年年都参加宇文家族的祭祀,他怎么可能回到李家当个偏房子弟?所以他肯定是宇文家族派来的奸细。”

  “但我没有证据,我怎么揭发他?”

  李洵笑了笑道:“你知道阿邺明明知道他是奸细,却不动他,为什么吗?”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阿邺是这样告诉我的,宇文家族一心一意要将李家置于死地,他们采用过各种手段,相比之下,他们利用李淮来挑拨东西祠的关系,他们付出的代价虽然最小,但我们遭受的损失也最小,如果现在没有办法报复宇文家,那么就不要打破目前的状态。”

  李渝点点头,“我明白了,但我要收集他们的罪证,总有一天和宇文家清算。”

  犹豫一下,李渝又道:“麻烦十六弟告诉四叔,我父亲的所作所为并不代表我!”

  李洵微微笑道:“阿邺评价过你,我觉得他对你看得比较公正!”

  “他怎么评价?”李渝紧张问道。

  李洵缓缓道:“他说你是一个忍辱负重之人,将来东西祠重新合并的希望就在你身上。”

  李渝眼睛一亮,“他真是这样说的?”

  李洵点了点头,“他说他不会看错人,说你知耻而后勇,一定会在官场上重新站立起来。”

  李渝只觉一股酸楚的感觉直冲眼睛,他眼睛湿润了,低低声道:“忍辱负重,他说得对,这也是我要做的事情。”

  天宝四年,回纥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一部份突厥部落向唐朝投降,而另一部分则西迁到可萨汗国,依附副王阿史那萨布,壮大了阿史那萨布的力量。

  权力矛盾和信仰矛盾在不断积累,就在去年怛罗斯之战后,河中格局大变,它煽动的蝴蝶效应影响了西方,丝绸之路的利益将重新分配,在东罗马君士坦丁堡的支持下,葛萨人终于和控制他们近百年的突厥人翻脸,可萨汗国内战爆发。

  经过大半年的多次战争,突厥势力最终失败,被葛萨人赶出了可萨汗国,阿史那萨布和贵族们商议,一致决定迁回夷播海和伊丽河谷,重建新突厥汗国。

  可萨突厥势力回迁,不仅严重威胁到唐朝的利益,也威胁到了葛逻禄人、突骑施人、塞人和乌苏人的生存,突厥回迁,必然会吞并他们。

  葛逻禄婆匐部出兵一万,由酋长亲自统领,其他各部没有军队,但他们联合出羊五十万只,作为后勤军粮。

  唐军也出兵一万三千人,由李邺统领,三月初,包括唐军、宁远军、葛逻禄军在内的两万三千联军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后面则跟随着各部落的五十万只羊。

  与此同时,阿史那萨布亲自率领一万七千突厥骑兵向东进发,开始了回迁东征,六万多家眷则暂时留在咸海以东的班达尔城,等东征军拿下伊丽河谷后,他们才开始正式东迁。

第420章 大战来临

  三月中旬,唐军和葛逻禄军队已跋涉千里,抵达了萨雷苏河附近,这一带也是突骑施人的领地,但这支突骑施部落不是依附唐朝的突骑施人,而是从夷播海南部迁徙过来。

  整个部落只有三千多户,生活在萨雷苏河流域狭窄的草原上。

  突骑施人也嗅到了大战来临的气息,连忙向北撤退。

  这天中午,唐军抵达了卡拉科因湖,在湖边扎下大营,同时派出十路斥候赶赴各地寻找敌军的踪迹。

  在西北方向由一支三十名唐军骑兵组成的斥候队伍,由校尉杨利统领,杨利也是当年跟随李邺保卫安乐县百姓的手下,攻灭阿布思军队后,他升为队正,被李邺调到河中军后,又连升两级成为斥候营校尉。

  杨利精明能干,有才华,只是出身低微,没有太多出头的机会,李邺大胆提拔他为最考验能力的斥候军校尉。

  相比之下,王羽和吴泰年纪就比较大了,都超过四十岁,李邺念旧情照顾他们,也让他们出任校尉,不过是出任屯田军校尉,负责种地屯田,跟随高适,算是养老职务。

  杨利率领三十名唐军斥候沿着森林外围疾行,这一带丘陵起伏,分布着大片森林,但起伏的地形又容易遮蔽人的视线,很容易和敌军擦肩而过。

  所以杨利想到的办法就是奔行数十里,然后上山,在高处探望,如果没有发现敌军则继续前进。

  入夜,三十名唐军在一片森林内休息过夜,休息处也选择山丘顶部,再由一名士兵在大树上眺望,周围数十里都能看到。

  众人吃完干粮,喝了水,正要裹着毯子入睡,忽然,大树顶部传来了连续夜枭的鸣叫,这是发现敌情的警报。

  杨利连忙把众人叫醒,收拾东西,他亲自爬上了大树,问道:“发现了什么?”

  “校尉请看!”

  哨兵一指远处,杨利看得很清楚,相距约数里外的另一座山丘脚下,有火光在闪动。

  “校尉,会不会是另外一支咱们的斥候队?”

  “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