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236章

作者:高月

  李邺点点头,“先生把家人一起带去碎叶吧!”

  “卑职倒是想带,就是碎叶太遥远了,怕孩子路上受不了。”

  李邺微微笑道:“可以乘坐骆驼,很舒适,就像坐船一样,过几天带家人去我的庄园玩一玩,乘坐骆驼过去,乘坐骆驼回来,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好!卑职一定带家人先感受一下。”

  李邺告辞走了,妻子庄氏走进来问道:“夫君,这位三十八郎如何?”

  仇玄将一袋金钱放在桌上,“这是五百粟特金币,是他的一点心意,陈焕跟长公子去同州,长公子可是一文钱都没给他,从这点小事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值不值得我跟随?

  跟随长公子绝无前途,但三十八郎十七岁不到就封为郡王,成为大唐最年轻的节度使,绝不是偶然。跟随他,我仇玄必能光宗耀祖,我的子孙也能够世代富贵。”

  “夫君,难道我们也要去碎叶?”

  仇玄点点头,叹口气道:“我感觉天下要乱,你们留在长安我也不放心,不如全家一起去碎叶,我能保护你和孩儿的安全,而且那边有官宅,各方面的生活条件应该都不错。”

  庄氏听说会有战争,她心中也害怕了,连忙点头,“那就一起去碎叶!”

  次日上午,李邺换了一身盔甲来到大明宫丹凤门,只等了片刻,兵部侍郎萧华便带着几名官员骑马出来,一眼看见了李邺,萧华催马上前道:“让李都督久等了。”

  李邺笑道:“我也是刚到,带了兵器,不方便进皇城!”

  “李都督没有随从?”

  “原本有几个,快过年了,都让他们回家了。”

  “原来如此!”

  萧华看了看天色笑道:“抓紧时间,我们走吧!”

  众人一起纵马向长安城以东的灞上军营奔去

  准备第一批奔赴河中的一万两千军队驻扎灞上最东面的玄武大营,这是兵部从三十余万军队中挑出来的士兵,当然不是挑选精锐,而是挑选能够西去的士兵,比如兄弟都在军中,那么兄留弟去,如果父子都在军中,那父留子去,如果家中是独子,独子留下。

  除了挑选外,还有自愿去河中戍守的士兵。

  去河中戍守有不少好处,首先军俸就高了,平时每月两贯钱,去河中则翻一倍,在河中戍守期间,家中土地还能免税赋。

  这个条件不错,反正也只去四年,很多士兵都着去见见世面,所以短短三天时间,自愿去河中戍守的士兵就超过一万人,这下就没必要挑选了。

  快到军营时,李邺又想到一个问题,便问萧华道:“像我在碎叶本来就有一部分军队,该怎么办?”

  “有多少人?”

  大概一千三百人左右!”

  萧华笑道:“一千三百人问题不大,本来就会多给一成的军俸,兵部允许自募一成的军队作为后勤,不用担心!”

  “粮食和军俸怎么给?”

  “粮食由你们自己解决,太遥远了,朝廷运送不了,会用别的方式补偿,军俸是委托宝记柜坊发放,支付给他们家人,每月运送几万贯钱去碎叶,显然不现实。”

  “卑职明白了,碎叶的军屯搞得不错,应该可以解决粮食问题。”

第359章 河中新军

  萧华带着李邺进了大营,随即命令擂鼓聚将。

  “咚!咚!咚!”急促的小鼓声敲响,所有副尉以上将领纷纷向中军大帐赶来。

  一万两千人正好是一军,按照正规的配置,应该有六名鹰扬郎将,十二名鹰击郎将,二十四名校尉和四十八名副尉,另外还有旅帅和队正,以及火长,当然还有不少文职军官。

  不过河中并不是成建制的调动,而是临时拼凑而成,目前只有一名鹰扬郎将和一名鹰击郎将,校尉和副尉各三人,其他将领都空缺。

  这其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士兵戍守四年后回来,但中级以上将领不一定回得来,所以队正、旅帅这些低级将领不缺,但副尉以上将领基本上不肯去河中,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甚至被选中了也会找关系推脱。

  文职军官更是一个都没有,目前只有一名兵部员外郎暂时代任仓曹参军事,管理仓库物资,其他文职军官找不到人,也无人报名,安西都没有人愿意去,何况是更遥远的河中。

  大帐内只有稀稀拉拉八名将领,鹰扬郎将叫做王玄武,京兆府蓝田县人,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将领,无后台、无家财、无口才,是一个只会做事的闷葫芦,三十岁在陇右立功升任中郎将,得到王忠嗣赏识被调回长安龙武军。

  王忠嗣死后,他就彻底没有了后台,到现在五年过去了,还是一个中郎将,王玄武知道自己前途无望,河中军报名时,他第一个报名。

  鹰击郎将是鹰扬郎将的副手,一名鹰扬郎将配两名鹰击郎将,但目前也只有一名鹰击郎将报名去河西,此人叫段绪,京兆咸阳人,也是一个家境贫寒的三无将领,家里孩子多,还有年迈的父母,靠他一个人养活太难了,还得靠妻子给人洗衣补贴家用。

  如果去河中,他的俸禄能翻一倍,从目前每月六贯涨到十二贯钱,他就能养活家人了,所以他也报名去河中。

  三名校尉和三名副尉则是希望得到升官,他们都知道没人愿去河东,这是升官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萧华咳嗽一声,对众人道:“这位就是圣上任命的河中都督府首任都督李邺,云麾将军,爵封高昌郡王!”

  李邺名声在外,连军中都知道他绰号地藏魔,在云阳县杀人如麻,不过和文官不同的是,军中上下都一致支持他,只不过让众人意外的是,李邺竟然是高昌郡王,大家忽然意识到,对方是皇族。

  “参见都督!”众人一起单膝跪下行军礼。

  “各位将军免礼,请起!”

  李邺对军中各种礼仪制度都能轻松驾驭,但他也着实没有想到,正常应该是九十名中级将领,但现在居然只有八名将领,连一成都不到,萧侍郎怎么没有告诉自己。

  李邺看了一眼萧华,萧华明白他目光中意思,淡淡笑道:“凡事有利有弊,李都督目光不妨看长远一点。”

  李邺点点头,他明白萧华的意思了,虽然眼前将领太多,但从长远看,他可以自己任命将领,这倒是一个机会,他可以任命不少自己心腹手下。

  萧华又继续道:“李都督已经拿到了天子授予的旌节,兵部也签发了任命书,那么从现在开始,他就正式成为河中军主帅,也是各位的主帅,不过对外交战权和调兵权按照规定,必须要到上任地才能赋予,相信大家也明白,现在我要宣布任命书。”

  李邺心中有了计较,他便对萧华笑道:“人数少了一点,不如把队正以上将领都召集起来。”

  萧华点点头,“也好,把所有将领都聚集起来。”

  聚将鼓再次敲响,这一次,所有队正和旅帅都纷纷赶到中军大帐,人数就多了,济济一堂。

  萧华在众人的注目下,高声念了兵部的任命书,兵部的任命书可不是任命河中都督,那是天子的职权,兵部只是正式任命李邺为河中军主帅,把河中军军旗授予李邺,表示河中军成建制完成。

  萧华带着官员走了,众将再次向李邺行礼。

  李邺缓缓道:“从今天开始,我们河中军正式成立,我也有幸成为各位的主帅,也请大家相信我,我李邺只要在河中军一日,就绝不会亏待大家,我这里给大家表个态,四年后,在坐的各位,我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长安买得起房。”

  李邺的许诺着实振奋人心,可以说是点中了每个人心中的渴望,大家都是关中人,谁不希望自己在长安有一座房子,哪怕是便宜的院子,一千多贯钱,对他们来说都不现实。

  现在主帅竟然公开承诺他们每个人都会在长安买得起房,怎么能不让他们激动,中军大帐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即进行职务调整,升段绪为鹰扬郎将,六位校尉和副尉升为鹰击郎将,李邺自己也兼任第一营鹰扬郎将,这样就有了三名鹰扬郎将和六名鹰击郎将,每一大营下面管辖四千人。

  当然,现在的调整还只是内部任命,等到碎叶后,把所有的缺口都补满,再报兵部和吏部审批。

  接下来便是探望士兵,李邺走进一座大帐,大帐内二十名士兵正在整理各自物品,队正高喊一声,“主帅到,起立!”

  二十名士兵立刻站起身,个个站得笔直,李邺笑着摆摆手,“我今天是第一天上任,想和大家聊一聊,大家请坐,随意一点。”

  众人纷纷席地而坐,周围几个大帐的士兵听说都督到来,都赶过来旁听,很快将大帐围个水泄不通。

  李邺笑道:“我听兵部官员说,大家都是自愿去河中戍守,我首先感谢大家的选择,相信河中多姿多彩的生活,不会让大家失望。”

  “请问都督,我们的管辖疆域应该很大的吧!”一名火长问道。

  李邺点点头,“确实很大,从伊丽河谷最东端,一直到乌浒河,相距约七八千里,骑马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不过大部分都是崇山峻岭,但也有草场、有河流和湖泊,湖泊很大,像海一样,我们长驻的碎叶城旁边就是热海。”

  “都督,河中地区人口多吗?”有士兵问道。

  “不算少,但远没有大唐多,但小国很多,主要是粟特人、吐火罗人、突骑施人、葛逻禄人等等以前这片广袤的土地,我们只是名义上的管辖,但经过了怛罗斯之战后,这片土地被我们实际控制了,大家可能会分散到各地驻扎,享受各国、各部落最高的地位。”

  “都督,会有战争吗?”背后一名旅帅问道。

  这也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大帐内顿时鸦雀无声。

  李邺点点头,“我可以告诉大家,肯定会有战争,但唐军在河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哪怕是对吐蕃军,他们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还有西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会向东扩张,不光是大食,还有别的势力,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唐军有天下最强大的战斗力,会横扫一切敌人。”

  “我们什么时候出发?”终于有人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李邺笑道:“我明确告诉大家,正月十七日一大早,我们出发前往河中,如果有人想把妻儿父母也带去河中,我绝对欢迎,碎叶城有的是地方安置,大家可以到我幕僚那里报名,他们明天就会上任。”

第360章 榻中之物

  进入十二月后,新年的气氛便一天天浓重起来,唐朝的新年叫做元日,又叫元旦,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大门贴上桃符和门神,酿屠苏酒、捣年糕,很多大户人家都要杀猪,用松枝熏制腊肉。

  腊月二十以后,新年的气氛更加浓厚,家家都在院子里竖起长竿子,上面挑着旗幡,这是感受东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意思。

  河中军营已经放假了,将士们都回家过年,规定最晚正月初十,必须抵达军营报道,否则将以逃兵惩处,那不光是本人要被严惩,全家都要被牵连流放。

  天不亮,李邺被房间里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惊醒,他慢慢睁开眼,只见小丫鬟小红正趴在地上,用一根木棍在床榻肚子翻找着什么?

  “你在找什么?”李邺嘟囔一句,又翻过身继续睡觉。

  “夫人让我把破旧东西都找出来,我记得里面有几双破鞋子。”

  李邺打个哈欠,“不是说过年要把旧鞋子藏在家里吗?”

  “是要藏鞋子,但这个鞋子要藏自己的,不能藏别人的鞋子,这都是以前主人留下的鞋子,夫人说要把以前主人留下东西都烧掉,以免沾上晦气。”

  “你这个小笨蛋,就不会把床榻拖出去一点,从另一头拿吗?”

  “我试过了,拖不动。”小红委屈道。

  “哦!我忘记了,我还躺在床榻上呢!”

  李邺只得坐起身,打个哈欠,望着窗外,天还没有亮。

  “小红,天还没亮就开始忙碌吗?”

  “夫人说,天亮前必须把旧物装进袋子里,按理应该昨晚就收拾的,我忘记了。”

  哪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风俗,李邺起身帮她把床榻拖出去。

  “咦!”李邺忽然发现床榻中居然有个隐蔽的空间,里面好像有一个皮袋子。

  其实这很正常,床榻是中空的,放在卧室里面,从来都是藏放贵重物品的地方,李邺的前身也把一百多文攒下的钱藏在床榻内的一个小空格里,被李邺无意中发现。

  所以一般搬家,无论搬走还是搬来,都会把床榻仔细搜索一遍,以免白白便宜他人,或者期盼捡到便宜。

  李邺伸手小心翼翼托出鹿皮袋子,年长日久,鹿皮袋子有点朽了,很容易扯坏。

  袋子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小红也好奇地凑上前,李邺笑嘻嘻道:“见者有份,有好东西分你一点!”

  “好啊!快看看是什么?”

  李邺打开已经朽坏的绳子,里面竟然是满满一袋金光灿灿的豆子,是金豆子,足有三四斤,小红也捂嘴惊呼一声。

  里面还有一卷绢布,也有点朽了,李邺慢慢展开,上面写了一行字,是颇为娟秀的小楷,‘元日,上赐金豆三斤三两,置榻中以避瘟。’

  落款是‘通天二年,上官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