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231章

作者:高月

  蒋泉双手扶着桌子,压低声音,目光阴冷对二人道:“除非今晚上房琯突然病重,连夜离开郃阳,调查被迫中断,等张相国亲自过来重新开始调查!”

  话音刚落,一把匕首‘嗖!’的射进来,钉在蒋泉左手背上,手背被射穿,竟然把他钉在桌上。

  “啊——”

  蒋泉痛得仰头惨叫,张环和程晓连忙后退四五步,惊恐地盯着蒋泉手背上的匕首,像看见了鬼一样。

  次日一早,一行人来到了七里沟,捕头吴丰指着一座土丘道:“当时我们就在这里,李县令骑马在这里,我拿着盾牌和刀挡在他面前。”

  “弓箭呢?”房琯问道。

  “回禀使君,弓箭背在身上,我暂时没法使用弓箭。”

  房琯点点头,“接着刚才继续说!”

  “弟兄们拿着水火棍站在前面,当时发现很多农民手中拿出锄头、铁叉和木棍,我们都很紧张!”

  “然后呢?”

  “然后李县令就大喊,“你们不要乱来,有什么事情坐下来商量,你们如果乱来,就算朝廷免税也没有你们份!”

  房琯捋须暗暗点头,这话说得不错,李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愚蠢啊!

  “继续说,接下来怎么样?”

  “接下来,农民队伍中有人大喊,‘不要相信他们鬼话,打死他们朝廷就会重视,就会免税’,然后农民就大吼大叫冲上来,吓得我们掉头便逃。”

  “你们没有和农民对打?镇压他们?”

  吴丰苦笑一声道:“使君,对方可是几千人啊!手中拿出锄头、铁叉,我们才三十二人,怎么对抗?我们能逃命就算不错了,我们簇拥着县令逃命,逃了五六里才停下来,发现他们没有追来,我们也不敢回去,下午就听说死人了,死了上百人,我们都以为农民是互相践踏而死。”

  “你们就没有人去实地探查一下,究竟是怎么死的?”

  “这个.王县尉回来探查了,告诉我们都是踩死的,有的肠子都踩出来了。”

  众人都向王彬看去,王彬心虚道:“卑职也是听人说的,卑职没有去现场。”

  这时,彭海盐站出来道:“卑职去过现场,发现了大片血迹,就在前面两里处!”

  房琯点点头,“去看看!”

  众人沿着官道继续向前走,转了一个弯,彭海盐指着一片空地道:“大家请看,这里有一大片土地的颜色是褐色的,这实际上就是血染的,六十多人就在这里被杀。”

  房琯看了看问道:“吴捕头,你们来过这里吗?”

  捕头吴丰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一路上都是农民,路都堵死了,我们哪里过得来?再说这里是个转弯之处,我们那里根本看不见这边发生的情况,所以我们才一无所知。”

  御史郑昂哼了一声道:“这里的血迹还不知道是谁弄的,我倒觉得是人太多,道路狭窄,发生了严重踩踏事件,程司直,你觉得呢?”

  程晓今天很沉默,一直一言不发,他见郑昂终于问到自己了,只得敷衍道:“卑职虽然是大理寺司直,但这种事情也是第一次遇到,不敢妄言!”

  郑昂顿时怒视他,今天这混蛋怎么回事,让自己一个人赤膊上阵吗?

  房琯摆摆手道:“不用过早下结论,问一下死亡和受伤百姓就知道了。”

  房琯回头问道:“邹县丞去找证人了吗?”

  “一大早就出发了,估计很快就会过来。”

  众人等了一刻钟左右,邹县丞带来了三十余人,他上前道:“回禀侍郎,这是从前面马王乡五个村找来的人,有十名死者家属,其余都是伤者。”

  房琯是刑部主官,很专业,他们验证证据和证人自有一套严密的制度,房琯对验证官令道:“验证他们的身份!”

  怎么验证身份呢?首先自报姓名,说出家庭住址,比如一个人叫做陈龟,你就得说出,是哪个陈,哪个龟,如果是冒名顶替,很可能只知道怎么读,却不知道怎么写。

  这一步对上了,再走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核对指纹,他们领取钱粮时,都按了手印,留下指纹,如果不是本人来领取,可以先采用证言,然后再补认证指纹。

  片刻,除了三人不是自己来领取钱粮外,其他都核对通过。

  房琯问一个老者道:“请问老丈怎么称呼,家在哪里?”

  “回禀老爷,小老儿免贵姓王,叫王大山,家住马王乡三槐村。”

  房琯点点头,“那你是死者家属,还是受伤人?”

  “小老儿是受伤人!”

  “我看看受伤之处!”

  老人把上衣脱了,赤着上身,只见他左肩窝上还敷着药膏,“我被一支箭射中这里!”

  一名刑部验尸官上前给他验伤,点点头对房琯道:“侍郎,是箭伤,看结痂情况,至少在半个月前了!”

  也就是说,不是这两天故意弄出来的伤口。

  房琯笑问道:“你是在哪里受的伤?”

  “就是这里,从竹林里射出好多箭,很多人都中箭死了,大家乱成一团,我想逃命,结果第二轮箭射出来,一箭正中我的肩窝!”

  房琯点点头,问其他二十余名受伤农民道:“你们都是在这里受伤吗?”

  “正是!”

  众人七嘴八舌道:“竹林里射出好多箭,我们躲不掉,被箭射中了,树林里又冲出好多蒙面黑衣人,开始杀人!”

  房琯回头问郑昂道:“郑御史有异议吗?”

  郑昂铁青着脸道:“有必要查清楚这群黑衣人是谁?他们是不是李渝另外安排的杀手?李渝威胁过这些农民,再闹事就把他们统统杀掉,他有杀人动机。”

第351章 返回长安

  这时,李邺走了过来,抱拳笑道:“房侍郎,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凶手的线索?”

  房琯微微笑道:“李都督什么时候来的?”

  “我已经来了好几天,一直在追查这帮真正的杀人凶手,已经找到了线索。”

  房琯点点头,“我们回去再说!”

  他当即喝令道:“所有人都带回去录口供,然后再放他们回家!”

  众人又浩浩荡荡向县城走去,路上,房琯和李邺并驾而行,他忍不住问道:“李都督知道杀人凶手的下落吗?”

  李邺笑道:“侍郎已经确定不是自相践踏或者捕手所杀吗?”

  “从目前的人证物证来看,确实和捕手无关,是第三方人所杀,人数大概八十到百人之间,不是本地口音。”

  李邺点点头,“我已经查到他们是王屋山的盗贼,首领叫做王深,房侍郎听说过吗?”

  “王屋三十六盗之首王深?”

  李邺笑道:“看来他很有名!”

  “这帮穷凶极恶的盗匪杀人如麻,官府三次通缉他们,在刑部十大悍匪中排名第六,李都督是怎么查到的?”

  “冯翊县有个掮客,叫做刘长昆,是他牵的线,事情结束后,这个刘长昆被人灭口了,不过他也意识到自己会被灭口,所以他把整个交易都告诉了妻子,他妻子告诉我,还有刘长昆写的一封控诉信,把买凶杀人的经过都详细写了。”

  “买凶者是谁?”

  “买凶人是京城过来的,身材很高,是个中年男子,支付了六千贯钱,这人很谨慎,没有走柜坊,而是用三艘船运来铜钱,我找到了运钱的船,证实钱是从京城运来的,但这笔钱两个月前就运来了,房侍郎,那时李渝刚上任不久,可还没有发生农民闹事事件。”

  “证据全吗?”

  李邺点点头,“这笔钱就放在刘长昆家里,是船夫帮忙搬运的,船夫为了揽生意,留下了地址和姓名,我由此找到了船夫。”

  房琯沉思片刻道:“六千贯钱虽然是两个月前就运来,但这笔钱和盗匪杀农民并无直接关系,说不定是先运来作为备用呢?”

  李邺取出一封信递给房琯,“这就是刘长昆的控诉信,上面写得很清楚,对方找他就是因为他能联系上王屋大盗王深,而王深的开价都是六千贯,对方的要求就是在郃阳县制造惨案,只不过后来正好爆发了农民聚众事件,房侍郎,难道李渝刚上任不久就准备屠杀本县民众了吗?”

  房琯点点头,“如果都督的证人证据属实,我也认为李渝是主谋的可能性不大,他是一县县令,如果他买凶杀人,不管能不能被查出来,他的仕途都会完蛋,这就等于仕途自杀,我相信他不会这么傻,但他处理事件不力,导致惨案发生,甚至隐瞒朝廷,他同样有大罪,至于具体怎么定罪,那就需要天子来裁决了。”

  客栈内,李邺和众人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京了。

  张平问道:“就这么结束了?”

  李邺笑道:“我的事情结束了,调查组后面还要做很多事情,房侍郎决定找齐所有的伤者和死者家属做口供,还要验尸,还要调查王屋大盗的情况,估计他们还要呆一段时间。”

  “李渝会被定罪吗?”

  “会定罪!”

  李邺叹口气道:“至少死罪不会了,流放也不会了,肯定是罢官免职,关键是他父亲李岫会不会被牵连罢免,郑昂一口咬定是李渝父亲教唆他隐瞒的,这就是官场上的斗争,不需要证据,就看天子最后怎么平衡?但与我无关了。”

  这时,王成华和幕僚陈焕走进来,王成华躬身道:“都督,那孩子还回去了!”

  “遇到他家人了吗?”

  王成华摇摇头,“孩子自己跑回家的,我看见他母亲抱着他哭,我就走了,他家人没有看见我!”

  李邺笑着对陈焕道:“收拾东西吧!我们一起回去,我已经给你想好职务了,都督府下面有个判官,就由你来担任!”

  陈焕心中感动,躬身道:“卑职无牵无挂,孑然一身,都督走到哪里,卑职就跟到哪里!”

  三天后,李邺一行返回了长安。

  众人各自回家,陈焕在长安有住处,他要先去看望李林甫,王成华也返回鄠县老家,约好了上元节前来长安集合。

  李邺回到自己家里,却意外发现父母已经不住在太平坊了。

  门房老寇道:“公子,老爷和夫人都搬去宣平坊了,让你回来后去宣平坊找他们。”

  宣平坊就是李府的次宅所在地了,只是没想到父母这么快就搬了家。

  李邺稍微收拾一下,骑马向宣平坊而去,

  宣平坊位于东市南面,距离常乐坊倒很近,在长安算是一个中等社区,远没有太平坊那样安静。

  李邺猜到了母亲为什么急于搬去宣平坊,太平坊太安静了,坊内几乎没有店铺,没有商业,行人都没有几个,出入都是大户人家的马车,没有一点市井的感觉。

  这让在永和坊生活了十几年的母亲很难习惯,现在有了新宅,她们当然急于搬走。

  宣平坊就完全不同了,它和常乐坊很像,一条主街两边全部都是密集的小店铺,酒馆、茶馆、客栈、酒铺、杂货铺、布店、估衣店、医馆、药铺等等,甚至还有一家宝记柜坊,充满了生活气息。

  坊内还有一条河流穿过,水流还算清澈,两边挤满了洗衣服的妇女,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

  难怪母亲喜欢这里,李邺也有一种忽然回到人间的感觉。

  店铺背后便是一条条巷子,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院宅,很多名人的宅子也分布在这里,比如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宅子就在这里。

  坊内最大的一座宅子便是李林甫的次宅了,原本也是官宅,天宝二年,天子李隆基把这座宅子赏给了李林甫,成为李林甫的第二私宅,一直是他长子李岫居住。

  现在李林甫已经快走到生命尽头,李岫当仁不让地要搬回主宅,否则主宅最后便宜了其他几个兄弟,他才不干。

  次宅占地有十亩,是太平坊宅子三倍还要多,当然,裴三娘并没有不习惯,她在张掖的娘家占地近三十亩,比这里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