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226章

作者:高月

  再说,他作为叔父,去调查侄儿的案子,确实不妥,大家虽然不敢说什么,但心中肯定不服。

  “邺儿,让我参加调查组,是你的建议吧!”

  “父亲怎么知道?”李邺笑问道。

  李岱叹口气,“一般都是三司会审,哪有四个部门参与的,显然是把我强塞进去,让人感觉很怪异,估计会很有多人说闲话!”

  李邺摇摇头,“关系到李渝的性命,管其他人说什么?这个案子张均必然要插手,杨国忠也会推波助澜,虽然主审房琯是太子派系,但谁知道太子会不会落井下石,若父亲要想保李渝的性命,就必须参与调查!”

  李岱为难道:“我确实没有时间!”

  李邺微微笑道:“我向天子提出要求,父亲也参与调查,并不是说父亲一定要本人去,主要是考虑到如果只提京兆府,而不提父亲的名字,那一定是京兆尹鲜于仲通做主,他可是杨国忠的心腹,但提到了父亲的名字,就算父亲去不了,也可以自行安排人替代,鲜于仲通不好插手。”

  李岱点点头赞道:“这样考虑很周全,虽然安排官员也要通过鲜于京兆尹同意,但至少他无法越俎代庖,不错!一般人还真想不到这个细节。”

  “父亲准备让谁去?”

  “你认识的,刘彦和彭海盐,两人都是我的人,尤其彭海盐,思路清晰,擅长查案,刘彦是棉里针,表面温和,但暗藏杀机。”

  李邺笑道:“听说他们升官了?”

  李岱苦笑道:“云阳一案处理得好,刘彦升为判官,彭海盐得到天子的赏识,破例从吏提升为官,现在是司法参军事。”

  “但父亲也升了官阶,太中大夫是从四品上阶吧!”

  李岱感激地对儿子笑道:“这次升官也多亏你啊!要不是你及时赶到云阳县,那我就惨了。”

  这时,院子里母亲裴三娘在叫他们吃饭。

  李岱起身问道:“你什么时候出发?”

  李邺沉吟一下道:“明天一早我去见一下李渝,然后下午就出发!”

  李渝被关押在千牛卫的军营内,这是一个特殊的监狱,只有一大一小两顶帐篷,四周被高达两丈的栅栏包围,四周有士兵站岗,每天只有一名送饭的士兵进去,提审的官员也会进去,小帐篷就是审问区。

  一般不允许家人探望,但李邺有高力士的特别许可,他也进去了。

  李渝只有二十余岁,他是嫡长孙,但他不是长孙,他上面还有三个堂兄,但都是庶子所生。

  李渝虽然和他父亲一样对李邺充满嫉妒,认为祖父偏心,但现在他落难了,他也知道只有三十八郎能救自己,能不能活下去,就指望眼前这个兄弟了。

  “为什么要认罪?”李邺不满地质问道。

  李渝低下头小声道:“我想把罪责自己承担下来,不想牵连到父亲和祖父。”

  “你不知道一旦认罪了,你会被天子下旨处死吗?”

  李渝抬起头,眼睛都是惊恐,“他们告诉我,最多是革职流放,从来没有官员因为镇压农民闹事而被处死。”

  李邺忽然明白了,这个家伙还真以为那些农民是他下令杀死的,他居然没有发现里面的蹊跷,难道他手下官员在集体隐瞒他吗?

  “事发时,你不在现场吗?”

  李渝摇摇头,“本来我在现场,但当时场面很混乱,捕快们就保护我先撤离了。”

  “那其他捕快没有告诉你,六十几个农民是怎么死的?”

  “我没有细问,后来邹县丞告诉我,死了六十余人,很多捕快都害怕,跑掉了,当时我也很害怕,不知该怎么处理这件事,邹县丞和王县尉都劝我,先把消息封锁,以免全县民众激愤,从而引出更大的暴乱,等事态平息下来后,再向朝廷汇报。”

  李邺点点头,“所以你下令封锁消息,是担心引起更大的暴乱。”

  “正是!”

  李邺明白了,这位李渝被县尉和县丞联手坑了,他居然一无所知。

  李邺摇摇头,“如果我告诉你,那些农民根本不是你手下捕快所杀,你信不信?”

  “什么?”

  李渝一下子愣住了,“怎么会,那是谁干的?”

  “应该是一群凶徒埋伏在半路,趁混乱时用弩箭射杀百姓,然后迅速逃走。”

  “弩箭?”

  李渝喃喃自语道:“我们可没有配备军弩。”

  李邺淡淡道:“所以我才问你,你手下有没有告诉你,那些农民是怎么死的?”

  李渝痛苦地抓着头发,“没有人告诉我,他们为什么不说?”

  李邺望着他道:“希望下次审问时问你为什么认罪?你告诉他,你一直以为是自己杀的,心怀愧疚。”

  “我记住了。”

  李邺点了点头又道:“我现在就出发去郃阳,去寻找能让你脱罪的证据,但我想知道,整个郃阳县衙,你一个心腹都没有吗?”

  李渝想了想道:“田曹陈焕是我带去郃阳上任,目前就只有他可以信任,其他人我不敢说了。”

  “我知道了。”

  李邺转身离去,李渝喊道:“三十八郎!”

  李邺回头看着他,李渝感激道:“多谢了!”

  李邺笑了笑,快步离去了。

  李邺当天又带着张平以及上次的一批手下离开长安,再次向同州赶去,他身边又多了一个女下属,女猎手王成华。

  与此同时,以刑部侍郎房琯为首的联合调查组也启程前往同州,御史台代表正是侍御史郑昂,杨国忠推荐了他,大理寺代表是由张均推荐,司直程晓,他是张均的心腹。

  还有京兆府的代表原本是少尹李岱,但李岱事务繁忙,实在走不开,他便推荐刚升为判官的刘彦和司法参军事彭海盐以及十几名精干捕快前往。

  其实都一样,刘彦和彭海盐都是李岱的心腹,他们代表李岱前往,反而不会落人口实,毕竟李岱是李渝的叔父。

  明面上是官方的四方调查组,但暗中却又是另一番较量,张均派他的从侄张环率领十几名张家武士提前赶往郃阳,青山楼也没有旁观,杨建亲自带着五十余名手下也赶往了同州。

  他们也是要赶在官方面前查找证据,但他们的目的是找到并消灭证据,尤其是张均,这次是收拾李林甫的嫡长子和嫡长孙,这么好的机会,张均怎么可能放过?

  这不仅仅是向杨家交投名状的问题,张均还要报李林甫捏住他把柄的一箭之仇。

  三天后,李邺带着十几名手下赶到了郃阳县。

  中午时分,李邺带着手下在郃阳城外的一座酒楼内吃饭休息,酒楼很大,一楼摆了二十几张桌子,虽然是冬天,大地铺了一层厚厚的积雪,但屋内却热气腾腾,基本上坐满了客人,酒保不断端着一盘盘还在吱吱冒油的烤羊肉出来。

  同州的苦泉羊比较有名,导致同州的酒楼都在卖苦泉羊肉,真假就不管了,只要烤出来肉嫩味美就行了。

  李邺和他同伴占据了两张桌子,李邺要了七八盘羊肉和十壶奶酒,众人吃得大快朵颐。

  张平凑上前低声道:“大哥,刚才一名弟兄看见杨建了,就在我们斜对面酒楼!”

第344章 错失机密

  “确定是他吗?”李邺不露声色问道。

  张平点点头,“不会看错的,我们一直和他打交道。”

  “先吃饭,吃完饭再说!”

  众人低头吃饭,片刻,张平还是忍不住问道:“大哥,我们该从何入手?”

  李邺用帕子搽干净手上的油腻,又喝了口奶酒,不慌不忙道:“任何案子都要求人证和物证,而这个案子的关键就在于证明杀人者另有其人,而要证明它,则需要找到这些死者尸体,验他们的伤口,确实他们是怎么死的?当然还有别的办法,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来做,而是由调查组来做,我们要做的是保护证据,保护证人。”

  “杨建会破坏证据吗?”

  李邺点点头,“肯定会,我估计不仅是他们,张均也会有动作,尤其是张均,这是他最好的机会,他绝不会放过,我们要做好发生冲突的准备。”

  “那我们第一步去哪里?”

  李邺淡淡道:“去县衙,我要了解详细案情!”

  从酒楼出来,李邺也看见了斜对面酒楼门口拴着大群战马,应该就是杨建等人的马匹。

  李邺当即让王成华留下,跟踪杨建一行人。

  他自己则带着众人进城,不多时便来到了郃阳县县衙。

  县令李渝已被革职带走,目前由县丞代理县令,县丞姓邹,年约三十岁,进士出身,看起来颇为精明。

  李邺出示了天子金牌,邹县丞不敢怠慢,连忙把李邺请到内堂。

  这块金牌好处就在这里,虽然李邺不是调查组成员,但只要有这块金牌,再加上他的御史头衔,那么他也有权力调查这个案子。

  这就像他在云阳县处理弥勒案一样,郑昂拿他没有权限大作文章,最后李邺拿出这面金牌,使郑昂一败涂地。

  邹县丞拿出厚厚一袋卷宗,上面印有‘机密’二字。

  “这个案子的前因后果都在这里面,这次病虫灾害使郃阳县秋粮损失惨重,如果朝廷能早一点颁布减免租税的政令,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次惨祸了。”

  李邺仔细翻阅卷宗里面的内容,他很快发现里面的猫腻之处,各种数据,各种笔录都非常详细,但关键地方却一笔带过,比如最重要的冲突,只有寥寥几句话。

  ‘县令李渝率三十二名捕手拦截请愿队伍,在七里沟相遇,双方发生冲突,民众伤亡惨重,死六十四人,伤一百四十一人,举县上下皆不胜哀悼。’

  至于用什么兵器,怎么杀死对方,捕手伤亡情况等等细节皆一概不提。

  “请问邹县丞,这些捕快可在?“

  邹县丞摇摇头,“大部分都走了,杀死了本县人,难以在本县呆下去,都各自去他乡谋生了。”

  谋生不可能,暂时出去避祸倒是真的,李邺忽然想起华阴县的常县令提到几名知情者,恐怕就是躲到华阴县的捕快。

  “那死者都埋葬在哪里?”

  邹县丞还是摇摇头,“尸体都是各自领回家中,县衙不问埋葬情况。”

  这话是对的,县衙肯定不会管农民的安葬情况,更不能集中起来埋葬,但李邺又发现一个新问题,卷宗之中竟然没有伤亡者清单。

  李邺眉头一皱问道:“请问邹县丞,伤亡者名单在哪里?”

  “这个要问李县令了,应该有一份清册,但我接手这个卷宗时,就没看到这份清册,不过有一份钱粮补助清单,不知能不能替代?”

  邹县丞取出两页纸,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名字,旁边是补助的钱粮,名字上还有领钱粮手印,一份是死者,一份是伤者,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居住地址。

  也就是说,有居住的清册已经被人拿走了,或者被眼前这位县丞藏起来了。

  李邺无奈,只得让邹县丞安排手下将清单抄写一份,自己带走了抄写件。

  郃阳县没有高升客栈,李邺一行在另一个比较大的平安客栈住下。

  这时,王成华回来禀报,“启禀都督,青山楼的武士住在城东安远客栈,他们把整个客栈包下来了。”

  “他们去过县衙吗?”李邺问道。

  王成华摇摇头,“这个不清楚,如果都督需要,卑职可以去监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