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国 第103章

作者:高月

  李俶缓缓道:“请仆固将军传本王军令,明天一早,五更正起身,五更止出发!”

  仆固怀恩单膝跪下行礼,“卑职遵令!”

第141章 安乐小县

  五更正就是凌晨四点,全体士兵都起床洗漱,收拾物品并吃早饭,时间非常紧张,五更末是出发时间,肯定要提前集结,忙碌了大半个时辰,集结的鼓声敲响了。

  五万五千大军从四面八方赶来集结,不多时,全军集结完毕。

  广平王李俶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一同出发的还有五万民夫和三万辆大车,运送各种兵甲以及粮草物资。

  李俶向李林甫告辞,李林甫笑道:“我孙子李邺也在军中,还望殿下照顾一二。”

  李俶惊讶道:“飞鲨兄弟也在军中吗?我怎么不知道?”

  “他是斥候,已经先走一步,现在应该在朔方境内,我知道他干掉了一队二十人的同罗探子,首立功绩!”

  李俶出发前得到了父亲的嘱咐,一定要利用这次机会和李林甫搞好关系,

  李俶点点头,“请相国放心,令孙立下功绩,小王一定会论功行赏!”

  李林甫见左右无人,呵呵笑道:“老夫昨晚读李白的新诗《侠客行》,上面有几句诗写得真妙啊!很符合现在出兵的情形,殿下有兴趣听听吗?”

  “相国请说,小王洗耳恭听!”

  李林甫呵呵一笑,“这几句诗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不是很符合咱们千里讨伐叛贼阿布思,希望殿下凯旋之时,多读读此诗!”

  李俶极为聪明,立刻听懂了李林甫的弦外之音,连忙躬身道:“感谢相国赠诗,小王一定铭记于心。”

  李林甫是什么意思?他就是在借用李白的诗含蓄提醒李俶,天子让你带兵其实是在试探你爹,你敢带兵凯旋回长安,天子会怀疑你爹有篡位异心,所以你获胜后赶紧交出兵权,一个人低调回京,才能保住你爹的太子之位。

  李林甫当然不可能明说,交浅言深是大忌,说得太直白了,万一这位皇长孙把自己的话翻给天子听,自己可是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李林甫就用李白的诗来提醒李俶。

  李林甫当然不会和李亨有什么直接往来,但他可以让自己孙子李邺和皇长孙李俶有交集,这就足够了。

  说起来还是高力士有头脑,事先用天鹏马球队把自己孙子和皇长孙联系在一起。

  ........

  从安乐水一直北上七十里便是安乐县,安乐县是一座小县,但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一方面方圆数百里就只有这座县城,另一方面这座县城正好位于庆州道和原州道北上交汇处。

  不管是走庆州道去灵武县,还是走原州道去灵武县,都要经过安乐县。

  李邺带着五名手下进了安乐县,李邺心情着实很糟糕,他低估了那名同罗哨兵的隐忍和决心,也高估了自己的箭法。

  同罗哨兵被自己一箭射中脸颊,箭穿过了左右脸颊,却没有伤到头部要害,从树上掉下来,晕了过去。

  哨兵醒来后一直不露痕迹,牵了一匹马躲在森林深处,在关键时候骑马冲出来,让百夫长得以骑马逃走,还将一名士兵严重撞伤。

  口供没有问到,反而差点丧送了手下的性命,李邺的心情怎么好得起来?

  受伤士兵叫段小六,才十七岁,一名商人的儿子,被战马撞翻,浑身多处骨折,尤其左腿骨折断,就算能救活估计也残废了。

  这个教训实在太深刻,以后绝不能留活口,这些异族士兵必须全部处死。

  李邺找了一家医馆,让医师给段小六接骨治疗。

  他和其他士兵则找了一家客栈住下来。

  实际上李邺的任务已经完成,他现在在等尉迟光前来汇合,或许尉迟光会给他带来新的任务。

  黄昏时分,李邺独自一人在县城内闲逛,县城很小,属于那种抽一支烟就能逛遍的小城,但人却不少,尤其商人很多,上千商人聚集在小县内。

  这里距离灵武县还远,商人们还感觉不到危险,实际上对于同罗骑兵而言,杀到安乐县也就一两天的路程。

  但商人们担心的不是自身的安危,他们更担心这场叛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意。

  李邺在一家小酒馆里坐下,要了一壶酒和几盘小菜,闷闷不乐地喝酒。

  实际上,现在是战争期间,按照军规是不允许喝酒,只不过李邺从军尚短,他对这些军规暂时还没有放在心上。

  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见一队唐军骑兵疾奔而来,有人大喊:“闪开!”

  这声音好熟,李邺连忙奔出去,他一眼认出对方,大喊道:“尉迟,我在这里!”

  为首骑兵正是尉迟光,他回头看见了李邺,连忙勒住战马,翻身下马跑上前道:“队正,我在到处找伱,有紧急情况。”

  “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发现同罗军探子正在集结,很可能是要来安乐县。”

  李邺看了一下后面的十几名骑兵,只有三人是自己的手下,其他十人他都不认识,便问道:“他们是哪里的士兵?”

  “是斥候七队的弟兄,卑职在城外遇到,他们队正被同罗军探子射杀了,卑职便把他们带来了。”

  上来一名年纪稍长的火长,单膝跪下对李邺道:“我们在河边休息,天气太热,张队正下河洗澡,不料对岸窜出一名同罗军探子,一箭把队正射杀在水中。”

  “那名同罗军探子脸上有特点吗?”李邺问道。

  “回禀队正,他的脸一半是黑的。”

  李邺心中叹息一声,就是那名逃掉的同罗军百夫长。

  就在这时,北面城门忽然传来了号角声,大街上一片混乱,有人大喊:“叛军进城了!”

  李邺吃了一惊,牵过一匹空马,翻身上马,又从一名士兵手中夺过长矛,调转马头向城门处奔去。

  尉迟光大喊一声,“我们跟上!”

  士兵也纷纷调转马头,跟随队正李邺冲向城门。

  北城门处乱成一团,十几名同罗骑兵闯入城内,企图占领城门,几名守城门的士兵拼命抵挡。

  他们冒充唐军入城,一入城便大开杀戒,暴露了他的真实身份。

  地上躺着十几具尸体,都是在城门边卖菜的普通农民。

  眼看几名守城士兵在甬道上抵达不住,要被敌军长矛刺穿身体,千钧一发,李邺在马上奋力一掷,手中长矛在三十步外飞射而出,顿时将甬道上最前面的两名同罗骑兵身体刺穿。

  两具尸体翻身落马,三名守城士兵死里逃生,惊魂未定,但他们风险并未减少,又窜上来四五名同罗士兵,企图冲上城头。

第142章 叛军来袭

  这些同罗骑兵实际上犯下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他们总觉得夺取城门,必须上城夺取城门铁桩。

  如果城门是关闭的,是必须要上城拔出铁桩,城门才能开启。

  但问题是,现在城门本身就是开着的,完全不需要上城头,只要搬几尸体将城门卡住,使城门无法关闭,城门就被他们控制住了。

  或许他们是想控制吊桥,其实吊桥拉起来也不影响进城,只要在旁边护城河上搭几块木板,骑兵一样可以绕过吊桥进城。

  同罗骑兵们显然没有想通这个问题。

  这时,李邺已杀到,四把飞刀射出,甬道上的四名同罗士兵中刀滚落,剩下的一名同罗士兵大惊失色,转身要逃,被两名守城士兵同时用长矛戳穿了后背,倒地而亡。

  李邺一侧身,从地上抄起一支长矛,向城门处的七八名同罗士兵杀去。

  五名同罗骑兵大吼一声,迎战上来。

  李邺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武艺,他武艺就是裴旻给他的十三招刀法,然后加上快,无以伦比的快。

  快、准、狠,几乎是一矛一个,对方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便被他一矛刺穿咽喉,眨眼间,三名同罗士兵翻身落马。

  这时,尉迟光也带着手下杀了上来,他们干掉了另外两名同罗骑兵,守在城门处的最后两名同罗骑兵见势不妙,转身要逃跑,但已经来不及,李邺冲杀上去,一矛一個,结果了二人。

  此时,李邺在城门处清晰地看见了敌情,无数同罗骑兵已经杀到五十步外,就差那么一点点了。

  “快关城门,拉起吊桥!”李邺大喊道。

  士兵们拖走尸体,拼命关门,箭矢如雨点一般噼噼啪啪射来,数十支箭射进城内,城门轰然关闭,吊桥也吱吱嘎嘎拉了起来。

  李邺又回头对尉迟光喊道:“去关闭南城门!”

  “跟我走!”

  尉迟光带着几名士兵调转马头向南城门奔去。

  这时,王羽带着三名手下气喘吁吁跑来,他们拿着李邺的刀槊、弓箭以及飞刀带,战马也拿来了。

  李邺想了想,、对王羽道:“你立刻骑双马赶去萧关请求援军。”

  “但卑职没有依凭,他们不一定肯出兵。”

  李邺摸了一下怀中,摸出一块牌子,正是高力士的宝寿牌。

  他把牌子递给王羽,“这是朝廷高力士的牌子,他们若不肯出兵,官就不要当了。”

  “卑职明白了!”

  王羽接过牌子,骑上两匹战马向南城门疾奔而去。

  李邺奔上城头,只见城下的同罗骑兵足有两千余人,敌军首领应该是名千夫长,身材魁梧,相貌凶悍,左手提一杆铁枪,右首拿一面大盾牌,非常警惕城头上的冷箭,在他身边有一个半面黑脸之人,正是逃脱的百夫长,他也拿着一面盾牌,只露出一张脸。

  黑脸百夫长也看见了城头上的李邺,指着李邺愤怒大喊起来。

  这支两千余人的同罗骑兵就是奉命来抢掠安乐县,这里商人众多,财富集中,同罗军当然不会放过,没想到正好遇到了在县城等同伴的李邺。

  同罗骑兵已经杀到了距离城墙三十步处,还是慢了一步,骗城的同罗士兵失败,守城唐军及时关闭了城门,使同罗骑兵功亏一篑。

  前面是两丈宽的护城河,同罗骑兵过不去,千夫长大怒,喝令道:“去砍树!”

  两千多骑兵立刻向四面八方奔去。

  李邺看懂了对方的意图,立刻回头喊道:“杨队正,速去把你们县令请来!”

  杨队正便是安乐县乡兵队正,全名叫杨槛,本地人,手下有五十名乡兵,主要负责维持县城秩序和守护城门,他连忙答应,转身向城下跑去,刚跑到城门,只见一群人从甬道上来,为首之人正是安乐县县令魏宏亮。

  魏宏亮是天宝三年进士出身,年约三十余岁,去年才从鸣沙县县丞升为本县县令。

  “请问谁是李队正?”

  李邺站出来,“我便是!”

  魏宏亮没想到对方这么年轻,但他不敢轻视,有人告诉他,这位李队正是员猛将,一个人杀了十几名同罗骑兵。

  魏宏亮连忙抱拳道:“在下是县令魏宏亮,请问现在情况如何?”

  “我也正好要找县令,形势很不妙,对方有两千多人,就是冲着安乐县来的,因为有护城河,对方无法过河,士兵去四周伐木了,最快一两个时辰就会回来。

  魏县君,我一共只有十四名手下,加上乡兵才六十四人,根本挡不住对方攻城,需要动员青壮百姓一起参与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