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嫡公子 第480章

作者:冥狄z

  “谶语之事不用过多在意。”

  “朝廷并不畏任何谶语,若是认为靠谶语便能动摇帝国,朕只能说,这是六国余孽在痴人说梦,然六国余孽虽对天下大势看不明晰,但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其实眼下是在匈奴之上,在地方,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搜刮地方田地之甚,触目惊心。”

  “这是复辟势力对朝廷的宣战!”

  “朝廷一直以来,都有意容忍,但匈奴之事事了,便该清扫窠臼了。”

  “对此。”

  “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四下安静。

  没人选择主动开口。

  嬴政眉头微蹙。

  姚贾目光看了一眼四周,开口道:“六国余孽之事,的确为恶甚重,但臣认为,现在言之尚为时尚早,匈奴才是目下关键,臣恳请陛下,派长公子北上监军,务必毕其功于一役,将匈奴彻底击溃于河南之地,让北方战事彻底平息。”

  “再则。”

  “鲁县袭杀之事,影响十分恶劣。”

  “六国余孽袭杀的更是朝廷官员,此更是罪加一等。”

  “好在秦尚书令吉人自有天相,并无大碍,而今身体也大有恢复,但朝廷政事不能停歇,这一月多以来,各地抓捕儒生四百多名,臣建议让秦尚书令亲自处刑儒生,以正视听。”

  “请陛下明鉴。”

  姚贾话音刚落。

  杨端和连忙反驳道:

  “此话谬矣。”

  “长公子目下在泗水郡,主管田地新政,而今新政尚未见到眉目,岂能轻易北上?”

  “此外,秦尚书令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而且刚经历一场生死大劫,岂能如此草草的去参与处刑儒生?再则,儒家之事早已有定论,何须让一个病人去处刑?”

  “臣不同意姚廷尉的建议。”

  姚贾冷笑道:

  “杨卫尉,此言差矣。”

  “大秦一直以来都奉行尽职尽责,秦尚书令上次奉命抓拿儒生,不仅没有将孔鲋、孔襄等人抓拿归案,反倒让他们逍遥法外,更为甚者,还因此引动了一场暴动,若非秦尚书令负伤,臣定向陛下弹劾。”

  “而且处置儒生,本就是秦尚书令分内之事,何以不能继续?”

  两人此刻已是剑锋相对。

  互不退让。

  其他朝臣没有参与。

  他们隐隐是察觉到了什么。

  两人看似在据理力争,其实都各有心思。

  而起因是由一则传言,一则没人证实,也没人敢提出的传言。

  这是一场关乎储君的争斗!!!

  也正因为这两人的争执,储君之争开始显露明面。

  而且也必定愈演愈烈。

  李斯老神叨叨的站着,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看法,他不会轻易站队,但他已经相信了,那则传言的真实性。

  秦落衡或许的确是大秦公子。

  以杨端和等人为代表的关中氏族,定然会站在秦落衡一方,而扶苏这些年深耕朝堂,在朝中也是有不少大臣投靠,尤其是楚系及原六国出身的官员,原本扶苏在朝廷一家独大,但此时因为秦落衡的突然冒出,一切都有了变数。

  这自然引起了姚贾等官员的不安。

  所以便有了这次的进谏。

  姚贾之意很明确。

  眼下北方战事已到了最终决战之时,而且极大可能是秦军大胜而归,这时让扶苏北上,无疑是想让扶苏承这份大功,加上扶苏跟蒙恬交好,扶苏定可以在这次战事中,谋取到不小的名望和声誉。

  进一步夯实稳固自己的地位。

  而儒家虽然‘声名狼藉’,但在地方却广有声誉,若是秦落衡主导坑杀儒生,势必会让地方民众生出厌恶之情,这显然对秦落衡并无益处。

  其中博弈,可见一斑。

  杨端和正是看出了姚贾的心思,所以才极力出声阻拦。

  李斯微不可查的看了眼姚贾跟杨端和,目光微微一沉,他已然明白,这样的争斗,恐怕日后还会继续发生,直到储君正式确立。

  但储君的定选。

  终究是由陛下决定的!

第382章 李斯之才何如?(四千字)

  一时间。

  四周众人皆看向了嬴政。

  嬴政眼眸如一汪古井不波的泉水,好似根本没听出两人争执之事。

  淡淡道:

  “扶苏监军?理由。”

  闻言。

  杨端和面色微变。

  姚贾却是面上一喜,原本有些紧张的脸上顿时闪过一抹红晕,嬴政的话仿佛给了他继续开口的勇气和鼓舞。

  姚贾道:

  “启禀陛下。”

  “北御匈奴乃立国时定下的国策。”

  “事关大秦未来的长久安定,此事事关重大,必须辅以近臣相督。”

  “而且陛下巡狩之旅开启之前,便已经定好了北疆五件大事,其一是今年平定胡患,追杀匈奴,彻底平定阴山以北,让大秦北疆子民不再受胡祸之扰。”

  “其二,则为筹画修建长城,以为永久屏障。”

  “其三,大秦一统之后,虽在北疆名义上设有郡县,但北疆不少郡县因为时有匈奴扰袭,不少所设郡县近乎是名存实亡,根本难以实际管辖,等胡患平定后,需着手实设边地郡县,将北河与阴山边地统一设县管辖。”

  “其四,向北河迁移数十万成军人口定居北边,镇抚千里。”

  “其五,加紧修筑、扩建九原直道,以保障粮秣输送,从而让北河一带边地彻底收复。”

  “臣深知蒙恬上将军之大才。”

  “但人力终有及,蒙恬上将军,时刻需领兵防范匈奴扰边,若是再让蒙恬上将军兼顾北疆的其余诸事,实是在空耗蒙恬上将军之精力,故臣才提议,让扶苏公子北上监军,以督促北疆各郡县完成诸般事宜。”

  “臣举荐长公子,非是出于私心。”

  “完全是一片赤诚。”

  “当初陛下一统六国之时,长公子便已开始处理各方政事,对政事之道十分熟悉,北疆事态严峻,又无比重要,放眼朝廷,能胜任此事者寥寥,目下唯长公子最为合适,因而臣这才斗胆举荐长公子北上监军,替陛下镇抚千里。”

  “请陛下明鉴。”

  “此外。”

  “臣同样建议任秦尚书令为主官处理儒家之事。”

  “秦尚书令此次遇袭于鲁县,此事跟儒生有脱不开的干系,加上孔鲋、孔襄等人的逃亡,也需要对外界做出表示,以正视听,此事秦尚书令最为合适。”

  “再则。”

  “近日来,有御史查到些消息。”

  “言秦尚书令的行踪之所以暴露,从而让六国余孽有了准备时机,就是因巡狩队列中有方士泄密,臣认为,方士之案,同样该归于秦尚书令处置。”

  “方士跟儒家都曾在博士学宫任职。”

  “由秦尚书令来处置,臣认为最合适不过。”

  “请陛下恩准。”

  嬴政微微额首,似有意动。

  杨端和反驳道:

  “臣不赞成姚廷尉所言。”

  “长公子的确深谙各种政事,但陛下早已委以重任,北疆之事固然重要,但遏制土地兼并同样是大秦最为棘手之事,长公子既已经手一年半载,何以半途而废?”

  “臣斗胆说句大而不当之言。”

  “北疆御敌防患于外固然是国策,但土地治理更是重要,北疆只有秦民百万,然天下受土地兼并之苦的可是足足有上千万人,两者相比,孰轻孰重,姚廷尉难道分不清楚?”

  “长公子身为陛下长子,又颇受重用,再次关键时刻,岂能‘怯战而逃’?”

  “这传出去,岂非让人笑话?”

  “臣认为长公子当继续在楚地试行田地新政,以期为大秦谋取一天新的田地之策,如此才不负陛下的信任以及天下秦民之期待盼望。”

  “至于姚廷尉所言,让秦尚书令处置儒家跟方士,则完全是无稽之谈。”

  “固然秦尚书令遇袭跟他们有脱不开的干系。”

  “但处理儒家跟方士,按律当归属廷尉府,何以要让一尚书令来处置?这若是传出去,才是真正的让人贻笑,大秦一直以来都讲律行事,何以要对秦尚书令区别对待?”

  “再则。”

  “你既知晓秦尚书令跟方士和儒生都曾在博士学宫任职,又发生了事关自己性命的袭杀之事,此时再让秦尚书令处置儒家跟方士,很难不让人认为秦尚书令是在公报私仇,这岂非是要陷秦尚书令于是非争议?”

  “臣对此不敢苟同!”

  “请陛下明鉴。”

  杨端和完全不松口。

  他也不可能选择坐视不管。

上一篇:武道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