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嫡公子 第274章

作者:冥狄z

  嬴政摇摇头道:

  “算不得什么高瞻远瞩,眼下北原道还没有修建完成,粮草供给还有一定困难,这次北伐,就算真的实现犁庭扫穴,也只能解一时之患,想彻底荡平匈奴,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嬴政很清醒。

  他知道的信息比外界多。

  他很了解现在的匈奴底细,匈奴非是以往的匈奴了,现在的匈奴融合了东胡、北胡、林胡、楼烦等部族,实力已增长到大秦都不能小觑的地步了。

  这次匈奴更是号称五十万大军南下。

  不过。

  嬴政也不惧。

  论打仗,大秦就没怕过。

  他现在关心的是能杀多少匈奴人。

  若是能全灭这五十万大军,没上百年,匈奴都休想恢复元气,而衰弱的匈奴,又如何压得住底下的诸胡部落?到时留给大秦的操纵空间就太大了。

  但嬴政也清楚。

  全歼几乎是不现实的。

  想到这。

  嬴政就想到了王贲。

  对于匈奴的战事,朝堂早已定下,不过最初拟定的主将其实是王贲,王贲善铁骑奔袭,又熟悉北边地理,由王贲领军,其实最合适不过,奈何,王贲当时患有暗疾,眼下更是一直昏迷不醒。

  嬴政继续道:

  “我看了你竹片上的想法,你建议这次北伐结束后,大军不时去扫荡一下匈奴,想法不错,但有些不切实际,草原很大,靠不时的扫荡,不仅对大军的要求很高,而且耗费的资源也很大。”

  “若是屡屡不成,便是空耗国力。”

  “你可知大秦以往对付游牧是如何做的?”

  秦落衡摇头。

  嬴政道:

  “秦有四塞。”

  “分别是东函谷,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当时关中有一句戏言,称‘四关巩固,则秦旺,四关失,则秦灭。’”

  “这句话虽有些荒谬,但也说明了四塞的重要性。”

  “眼下匈奴已成气候,短时难以覆灭,所以大秦要在北疆,另外修建一座防御匈奴的‘萧关’!”

  “进可为大秦前驱,退可保大秦稳固!”

  “这座‘萧关’将临洮的秦长城推进北上,直至九原,再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最终直达辽东,若是修建完成,这道关隘将绵延万余里,成为更古未闻的万里要塞。”

  “护大秦万世!!!”

第219章 若是不给,那便抢!(第二更)

  秦落衡眉头一挑。

  他其实猜到朝廷已经定下了修长城的计划,至少他没有想到,修长城其实也算是一种路线依赖。

  但其实可以理解。

  关中四塞的确拱卫了关中很多年。

  嬴政继续道:

  “若是这座长城能修建完成,大秦将能对流窜如草原烈火的种种边患,做到常备不懈,长久为患华夏的匈奴诸胡,只能望墙兴叹,是战是和,决定权在大秦手中。”

  “长此以往。”

  “匈奴诸胡只能选择跟大秦互通商旅,而不能任意随性兴兵,随着时间推移,大秦只会越发鼎盛,匈奴只会越发羸弱,假以时日,长城不断北上,大秦匈奴未必不能融为一体。”

  “长城为屏,直道为援。”

  “若是北疆突发战事,大秦亦可直接挥师北上,长城的效用,远远大于在北疆屯集重兵。”

  “长城不仅是护卫大秦的屏障,也是大军进宫的桥头堡。”

  “长城隔绝了内外消息,大军突然北上,也能打匈奴一个触不及防,只有这样,你提到的不时扫荡匈奴才能奏效,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压制匈奴,直至彻底吞并草原。”

  闻言。

  秦落衡哑然。

  他是彻底听明白了,大秦修的长城就不是用来防御的,而是用来进攻的,防御甚至只能算是附带的作用,大秦的根本想法,其实是吞并匈奴,实现开疆拓土。

  大秦骨子里有着一股野性,有着对开疆拓土的执着!

  这种执着已深入到骨子里。

  这跟秦国的起家、发家有脱不开的关系,而且大秦推行的是军功爵制,这更让大秦对战争有着一股莫名渴望。

  秦落衡迟疑了一下。

  开口道:

  “修长城固然是一个好办法。”

  “但修建一座万里的长城,耗费的国力民力会不会太大了?大秦立国不过数年,经得起这么大的消耗吗?”

  秦落衡有些担忧。

  嬴政漠然道:

  “长城事关大秦安危,岂能纠结这些得失?”

  “长城一定要修!”

  “至于损耗,大秦承受得起。”

  “长城的确绵延万里,但修的其实并没那么夸张,秦、赵、燕三地过往都修有不短的长城,大秦要做的,只是把这些长城连通起来,此举的确会消耗不少国力、民力,但相比年复一年的屯兵,修长城无疑更加合适。”

  “再则。”

  “你低估了秦、赵、燕三国长城的长度。”

  “战国之世,秦、赵、燕三国主力都集中于华夏大争,但同时也一直与北方的胡族进行长期的抗衡,在一百六七十余年间,总体形势有进有退。”

  “在这一百多年间,燕国大将秦开平定东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对北胡进行了几次大反击,大破长期盘踞河套以南的林胡、楼烦等游牧,为了巩固地盘,更是特意修筑了长城。”

  “正是有了这几次大出击,燕赵才能投入到华夏大争之中,但他们两国对胡患的清理不彻底,东胡、北胡、林胡、楼烦诸胡,最后都融入到了匈奴族群,自此匈奴开始做大。”

  “而到战国中期,赵国开始集中对抗秦国,对北方的诸胡就一直开始处于守势,因而赵国其实一直在不断修建长城,燕国亦然,随着匈奴崛起,他们一边迫于我秦国的压力,一边迫于匈奴的压力,最后燕赵两国不约而同选择了对抗大秦,并修筑长城以退匈奴。”

  “大秦亦然。”

  “直到天下一统之前,大秦对匈奴都主要奉行的是防御,跟六国对峙那些年,秦也一直在修筑长城,这次北伐之后,大秦要做的,只是把这些长城连起来。”

  “耗费的国力民力没你想的那么夸张。”

  “再则。”

  “若是不把云中、雁门、代郡、乐浪郡等郡护住,匈奴就算被打退,早晚也会卷土重来,河套之地很是肥美,匈奴若是继续据有,用不了多久便能恢复元气。”

  “这是大秦绝不容许的!”

  “大秦修长城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要把这些肥美的土地,全部圈到大秦的境内,彻底的据为己有,没有合适的牧马地,匈奴就算想强势,也只能有心无力。”

  “你现在明白了?”

  秦落衡长长的行了一礼。

  他全明白了。

  大秦这一系列动作,并非是想跟匈奴做睦邻,而是想软硬并施的把匈奴给彻底铲除。

  大秦太熟悉匈奴了。

  匈奴就像是大秦的一面镜子。

  大秦靠东征西讨发家,匈奴靠四下劫掠壮大,大秦善于养马,匈奴善于骑射,两者本质上没太大区别,不若秦国也不会跟楚国一样,被天下诸侯称为蛮夷了。

  在春秋时,秦国更是直接被诸侯国称为狄秦,而老秦人也被称为夷狄。

  大秦一统华夏。

  匈奴则是一统了草原。

  两者唯一的区别,便是秦国出身华夏,而匈奴因游牧特性选择了一直游走于草原。

  正是因为对匈奴太熟悉,所以大秦很清楚该怎么对付匈奴,从一开始便做好了应对之策,只是以往碍于轻重缓急,没办法腾出手,现在匈奴既然选择主动出击,大秦自然不会放过这等良机。

  不过。

  秦落衡觉得不够。

  长城隔绝了内外,有助于大秦出征,但草原太广袤了。

  若是匈奴执意西逃,大秦其实是鞭长莫及,等到匈奴恢复一定元气,大秦会很难受。

  世上没有永远鼎盛的朝代。

  大秦亦然。

  大秦之所以能强势的去镇压匈奴,主要是大秦尚处于鼎盛时期,若是大秦开始衰败,无法压制匈奴,游牧民族必定会卷土重来。

  秦长吏所言,是长久之策。

  只是日拱一卒的推进,固然可行,但世事难料,谁也不知大秦以后会走向如何,若是真能如始皇所言,大秦能千秋万世,那日拱一卒的推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若是秦朝不能长久的保持强盛,这种办法,一旦等到秦朝衰弱或许灭亡,这段空档期,必定会让草原再次崛起,那历史上的悲剧恐会再次重演。

  而且。

  秦历史上就二世而亡!

  秦落衡沉声道:

  “小子认为此策有些不妥。”

  “这一项策略着眼长远,却是以百年、千年计,世事无常,未来的事谁也不敢肯定,若是一朝秦衰败,草原则必定会卷土重来,我认为大秦对游牧的策略当变通一下。”

上一篇:武道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