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704章

作者:臊眉耷目

贾诩忙道:“将益州新发明的椅子给陛下搬一个过来。”

益州方面,早在刘琦的指导之下,开始制作躺椅,坐椅,板凳等物,方一出世,就风靡西南,成了家家争相购买的对象,如今传到雒阳,其工艺已经成熟,极受本土豪强望族欢迎。

一时间,除了一些极重礼仪的士族外,家家户户都开始购买椅子和圆桌在内宅使用。

少时,却有两名侍从抬着一把宽大的太师椅来到了房间内,将其放置于贾诩的床榻之边。

刘琦并没有着急坐下,而是绕着那太师椅,饶有兴致的仔细端详着。

“哎呦,这是南中家具坊那边制作的新型号?倒是够大气的。”

贾诩笑呵呵地道:“老臣对这新式宽椅甚是喜欢,专门着人花重金去南中求购的。”

“还是硬木的呢,好材料呀。”刘琦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家具坊那边的手艺和用材水准,真的是越来越高了。”

贾诩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不过,若非陛下当初执意在蜀中建坊,专攻这些所谓的家具,如今益州的家具规模,也不会这般大……陛下聪慧过人,创造了这些椅子,桌子,衣柜等天奇之物,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刘琦坐在了那太师椅上感受了一下,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还算可以。”

他看向贾诩,见对方虽然比先前瘦了许多,但精神头颇足,知道他的病应该是没有大碍了。

“你这一次,当真是病的不轻啊,有半個月了吧?”

刘琦靠着太师椅上,这当口又有府中的侍从为他递上了香茗。

贾诩当着刘琦的面,倒也是不客气,他舒舒服服地躺在床榻上,回答道:“陛下,老臣的年纪越来越大了,纵然没有恶疾,但身体终归还是一日不如一日一日了,说不定哪天,就撒手而去,一命呜呼了,得点病还不是很正常么?”

“胡言乱语。”刘琦皱眉摇头道:“你想死?没那么容易,朕现在可还离不开伱呢……你最少也得给朕活到八十。”

贾诩闻言乐了:“天下能寿至八旬者,委实是太少了,老夫怕是没有这个福气。”

“没有,朕借给你。”刘琦微笑着道:“各地新进贡的一批补品从下个月开始都将陆续进入少府,朕会当中选出最好的,按月给你送来,朕会吩咐你的夫人,日日监督你进食滋补,你说什么都得给朕使劲地活。”

贾诩闻言不由汗颜。

自己这条老命居然如此得陛下看重,也不知道是自己的幸还是不幸。

少时,却听刘琦话锋一变:“文和,朕今日来看你,是有一件事想要请你解惑。”

贾诩缓缓开口道:“陛下请说。”

随后,便听刘琦将诸葛亮今日对他说的河北诸事完完整整的对贾诩说了一遍。

包括袁绍让袁尚入少府……提携了汝颍士族,曹操向袁绍进献名单,袁绍提拔曹氏嫡系等等。

听完之后,却见贾诩长叹口气,说了一句话。

“袁绍还可以,曹操是真厉害。”

刘琦疑惑道:“袁绍能够保持冷静,没有过多的偏向袁尚,朕倒是颇为欣赏,但他提拔曹氏宗族,必然是曹操向袁绍进行了举荐……曹操如此着急的向中枢递送曹氏宗族人员,袁绍虽一时提携,但心中必然会有所防备,表面上看是曹氏中的一些人进了邺城中枢,实则袁绍对曹操愈发不信任……朕不明白,曹操此举到底厉害在哪了?”

贾诩慢悠悠地道:“陛下真以为,袁绍会因为曹操举荐曹氏宗族入朝会对他有所防范?恰恰相反,他现在对曹操,才是真的放心了。”

第九百九十四章 谋大谋小

贾诩的话让刘琦陷入了沉思中。

在刘琦沉思的这段时间,贾诩继续说道:“曹操让自己的宗族进入邺城朝堂,是为了扩大他们曹氏在邺城朝堂的影响力,这一点无可厚非,可他就算不这么做,难道袁绍就看不出来他有此心了么?不只是袁绍,全天下的人,怕是都看的出来。”

顿了顿,贾诩继续道:“曹家虽不及袁家四世三公那么显赫,但也是谯地望族,虽然在名义上是阉宦之后,却也是在朝堂中摸爬滚打了几代人,而且曹操昔日毕竟是中原之主,如今袁曹合一组建朝堂,若说曹操在这个新朝之中,没有任何野心……路人皆不会相信更何况袁绍乎?”

刘琦点了点头,道:“不错,曹操无论怎么做,若说他没有野心,袁绍断然都不会相信的……就要看他的野心有多大,是否能够在袁绍的接纳范围内?”

贾诩笑了笑,道:“正是如此,陛下当真聪慧,一点即透。”

“再聪慧不也得是靠你点拨么?”刘琦微微一笑,道:“若无文和,朕又岂能往这最关键的一点上想……依文和之见,曹操的野心,在多大的范围内是袁绍可以接受。”

贾诩言道:“这就是曹操的厉害之处了……因为这个界限,有些不太容易判断,若是装的太拘谨,定会惹袁绍怀疑……可若是太过激,也一定会惹袁绍发怒,但曹操这一次表现的,则是恰到好处,可让袁绍对他非常放心。”

刘琦疑惑道:“你的意思是,曹操将曹氏宗族的人杰举荐往邺城中枢,是恰到好处之举?”

“咳、咳!”贾诩扭头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弄出口痰。

刘琦没招呼侍从,自己亲自从床边拿起一个痰盂,去帮贾诩接。

“呸!”

贾诩吐出痰口,抬头望了望刘琦,见他表情平静,毫无厌恶之情,脸上露出了几分愧疚,同时也有些感动。

自家儿子如今在外地任郡守,指望不上……但就是在自己身边的时候,都不曾这般亲自伺候自己吐痰。

“陛下愧煞老臣了。”

“这有什么?”刘琦毫不在意的将痰盂放在地上,然后又坐回到太师椅上:“你继续说,为何这就是恰到好处?”

贾诩清了清嗓子,继续道:“陛下可知晓,古之萧何欺民自保之事?”

刘琦点了点头,道:“自然是知晓……”

但是当说到这件时候,刘琦恍然。

他轻轻地一拍额头,道:“原来如此。”

昔年刘邦讨伐英布,总是时不时的问长安使者,丞相现在在干什么?

使者答:丞相爱民如子,体恤民生等等,刘邦听了很不高兴。

后萧何遵从门客之言,强买民田,积民怨,让百姓都痛骂自己。后刘邦闻之,逐渐对萧何的怀疑消失了。

如今的曹操,虽境遇与萧何不同,行径与萧何不同,但目地却大致一样。

“曹操让诸族入邺城中枢,虽然也是有野心,但不过只是想谋曹氏,渴望曹氏壮大,但若是曹操引兖州或是豫州杰士入邺,那就是谋天下,袁绍断不能容。”

“正是如此,以曹操如今的地位,行事不可能不有所图,若无所图则不足取信于人,但这个图的东西,一定要有袁绍的认可才是……而谋其族壮大,一则合乎情理,二则也在袁绍的接受范围内。”

“朕明白了……曹操果然高明。”

贾诩淡淡道:“但也正是因为这份高明,证明他所图甚大,不可小觑。”

“那依文和看,曹操真正的所图为何?”

“袁绍在时,曹操断不会行动,因为他了解袁绍的能力,同时也知道袁绍的影响力……依照老夫看,曹操所图的,是等袁绍死后,平稳的从袁绍手中接掌河北,成为北地霸主,而在这期间,也尽量不让河北发生巨大的战乱,争取将争斗控制在邺城以里,毕竟陛下还在南方,是袁曹的肘腋之患。”

“会有那么容易?”

贾诩呵呵一笑,道:“这事对曹操容易不容易,贾某就不太清楚了。”

“袁绍那死的那么快么?毕竟他和曹操年龄相仿。”

贾诩疑惑地了摇了摇头:“这一点老臣也说不准……不过,依照老臣之见,袁绍的身体或许出现了一些异样,让曹操察觉到了也说不定。”

“那朕现在应该怎么做?”

贾诩直了直身子,道:“依照老臣之见,陛下现在大可什么都不做,一边休养生息,于民休息,慢慢的容纳改制的成果……不过,陛下若是当真闲不住,非要做些什么,那依照老臣之见,陛下不妨将目光往西北看看。”

“你是说,凉州?”

“是。”

“凉州各地的叛羌,自打法正和阎行,庞德,马腾等人分权管制之后,相对的便还算是平稳,虽然依旧有叛乱,但终归比原先要少了许多,都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贾诩长吁口气,道:“那是因为陛下在南境种镇西稻、施行新政,国库充盈,给凉州的支持要远远的高于先帝时期,故此安泰,但从南方调粮支持北方,并非长久之计……一旦我们与河北大规模的全面开战,只怕就没有余力供养凉州,到时候反叛复发,对于我大汉而言,依旧是一个隐患。”

贾诩的话,倒是提醒了刘琦。

他恍然地点了点头,道:“正是此理,不过好在我们已经在凉州设立了大量的马场,储备也算充盈,而法正,庞德,阎行等人的能力和军力, 也足以震慑凉州诸部。”

贾诩摇了摇头,道:“老臣自幼居于凉州之地,深知羌汉的矛盾,内部的打杀不是长久之计,从根源上是解决不了凉州叛乱的。”

刘琦正了正身子,对贾诩道:“文和久居凉州,可知晓破局之法?”

贾诩叹息道:“凉州自打窦固北击匈奴,从新打通伊吾门户后,又有班超出使,诸国归顺,西域关系得以与我大汉恢复,之后又几经叛乱,直至班勇击降焉耆,西域皆平,至今已有七十载,但近十年来,大汉势微,凉州逐渐脱离中枢,朝廷自身顾及不暇,西域方面与中土又似脱钩,当此时节,还需谨慎以待。”

贾诩虽然说得不清不楚的,但刘琦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

“贾公的意思,通过着手征服西域诸国,将矛盾从内部向外部转移,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加强通商,从而由外至内促使内部稳定?”

“这是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但若要使西境稳定,还要大力发展关中农业,保证凉州后方的供给,同时再保证这些年,陛下在汉境之内新研制的白瓷,茶叶,家具全部往西域流传,形成一条确实的商道,加强内外依附,时间长了,不但可以稳定凉州,同时也能够使大汉的声名更加远播,使边境久安。”

第九百九十五章 同为人质

贾诩的意思,刘琦大概明白。

凉州内乱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民族矛盾,即汉族和羌族的矛盾,这也是羌人屡叛的主要原因。

试想在中原境内,望族和豪强百多年来都可以隐匿大量人口,兼并土地,导致汉境内氓首齐民流离失所,衣不遮体,食不果脯,上下矛盾激烈到足矣推翻一个国家……

宁负两千石,不负豪大家……中原汉人之间尚且如此复杂,难道还能指望汉人给那些羌胡多公正的待遇?不反才怪了。

羌叛久反,这是一种民族融合所必须经的历程。

当然,摊丁入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缓解凉州羌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但毕竟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矛盾从内部向外转移,这也是历史上各类政治家所常用的一种手段。

贾诩能在东汉末年就想到这种方法,足见他的厉害之处。

首先,发展关中大后方,为凉州向西南拓展做后勤保障。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也可以更深层次的促进关中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至于西域方面,虽然大汉朝廷最近十多年因自身的原因对西域各国的掌控能力变弱,但毕竟在几十年前,大汉朝在西域几乎处于横扫的状态,而且还击溃了匈奴人,其威望如日中天。

如今虽针对境外小有疏忽,只要找寻合适的将领,采取恩威并用的方式,就一定可以建立更牢固的关系。

届时一边通商,一边再向西域进口大量的农作物与特产,保证国内农业的全品种发展,在食物上首先形成足够的內循环……而汉朝的精美茶具和家具,也可以大批量的出口,刘琦相信,凭借汉朝的科技,大汉朝与西域诸国取得巨大的贸易逆差是板上钉钉的事。

而届时,在这种强大经济的压制下,就可以进行文化输出。

不论是班超通西域,还是张骞通西域,大汉朝借助丝绸之路的便利主要还是通商,但在文化输出方面,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并不是大汉朝廷不想怎么做……只是在过去,各家的经学如同瑰宝一样被中原诸族紧紧地掌握在手中,各族对于各自的文化成果保护严密……因为客观原因,别说往西域输出了,自己内部文化全面流通起来都费劲。

但是如今,造纸业也印刷业已经被刘琦开始普及,毫无疑问文化大爆炸的时代即将来临。

文化输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就相当于思想殖民。

刘琦所在的后世,全世界说的都是英语,而为什么英语是国际通用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