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592章

作者:臊眉耷目

针对个人的仇恨倒是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当矛盾上升的个人背后的家族之时,再想让王允原谅他,可就难了。

说句不丧良心的话,王允现在还能让李儒活着,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个人确实是下了极大的决心,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但问题,他个人的牺牲跟李儒没关系,李儒现在或许过的就是不舒服。

“先生想要入京,倒也不是不可以,正好我有一批兵械、粮秣和财货想要进贡给陛下,先生可代我前往雒阳进贡,正好也探听一下雒阳的虚实,至于其他的事,你就相机行事吧。”

对于刘琦的信任,贾诩心中生出了几分感激之情。

不曾想,他居然连犹豫都不犹豫,就同意自己上雒。

不过想来,这也是刘琦对于自己人格和魅力的自信。

就在这个时候,刘琦突然对贾诩道:“文和先生,有一件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贾诩忙道:“请君侯直言。”

刘琦拿起了桌案上的一份简牍,道:“前几天,黄叙那边又来信了,他与士燮军交战四阵,连战连克,如今已经是攻入了南海郡的番禺,士燮军暂时回撤合浦,黄叙目下并没有着急向西继续进攻,而是转头去收南海郡诸县,待南海郡平定之后,我想表令公子为南海太守,替我治理当地的百越,不知先生可同意么?”

虽然南海郡地处偏僻,但毕竟是一个郡,刘琦若是让贾穆当太守,就算是正式将贾诩之子一手推上了两千石的位置,不得不说,这对于贾家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殊荣,也是一个光耀门楣的良机。

饶是贾诩心中明白,这是刘琦用来收服自己的手段,但他心中依然是感动非常

不管人家的最终目地是什么,但贾家眼下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

而且这些好处都用在了他的软肋上。

贾诩在刘琦的麾下一直是额声名不显的掾史,这和符合他潜身缩首的习惯,但他的功绩被刘琦无形间转移到了自己后代的身上,纵然自己死后,子孙的仕途和荣华也可保无忧,这是贾诩最想看到的。

“君侯用末吏之子,实乃天大的信任与恩宠,又何必相询?”

刘琦摆了摆手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若是别的地方倒也就罢了,但南海郡毕竟地处偏僻,且那里到处都是百越夷民,相比于中土的郡来说,情况要复杂许多,所以要不要让贾郎前去,我还得是征询一下你这个做父亲的意见。”

“历练一下终归是好的。”贾诩回复了这么一句。

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但这意见已经表示的很清楚了。

“好,那你放心的去雒阳吧,任职南海郡的事情交给我,此番黄叙评定就交州,贾郎在南海为他巩固后方,若是事成,也自当有他一份大功劳。”

“多谢君侯。”

……

贾诩出了刘琦的府邸之后,正巧碰上荀攸前来见刘琦。

两人原先并没有多少交集,不过彼此对对方都是知晓一二的。

两人在门庭相遇,并未多言,只是彼此点了点头,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随后,荀攸进厅拜见刘琦。

刘琦急忙伸手让他坐下:“公达,豫州那边战事频频,荀家那边可还好么?”

荀攸笑道:“承蒙君侯费心,荀家在颍川声望仍在,不论是豫州的战事有多频繁,一般也没有人敢轻易去碰荀家的……倒是招揽的书信一直不间断往家公那里去。”

刘琦闻言笑道:“是曹操和袁术吧?”

荀攸很是自然的承认道:“是,就是没有孙坚的招揽。”

刘琦笑道:“孙文台自己也有自知之名,凭他的出身和昔日的作为,荀氏中人岂肯相从?招揽也是白招揽。”

荀攸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他很快就把自己想所的话,对刘琦说道:“君侯,眼下应该准备出兵的事宜了。”

“准备出兵事宜?”刘琦闻言一愣:“出兵去哪里?”

荀攸抬手指了指北方,道:“雒阳。”

“雒阳?”刘琦闻言很是好奇:“眼下雒阳无事,我率兵去雒阳干什么?况且袁绍还未有动作。”

“表面上是无事,但要快做准备!依某之见,君侯虽然相助王允破了袁绍之计,但袁绍依旧会出兵,就算是没有理由,他也会强行寻一个理由出兵,而且不会拖延很久。”

“为何?”

“袁本初麾下谋士众多,快速出兵,强占先机的道理,他们自然都明白,若是他们以疾行军的速度强占雒阳,君侯随后便是出兵上雒也无可奈何,毕竟那个时候,天子已经被袁绍掌握在手中,届时只需一份诏书,君侯就得退兵回襄阳自守,若不尊诏,则如同叛逆。”

“对,对,你提醒的对,眼下就应该做准备了,不能等着袁绍先动手再做反应,那样就来不及了。”

荀攸起身道:“这趟北上,荀某想要随同君侯同行。”

刘琦却摆手道:“不行!你不能轻动,我这两年南征北战,襄阳这边一直都是你和黄汉升一同镇守,方才固若金汤,南郡是我基业,必须要有你这样的人物坐镇才是,不过你放心,待时机成熟,我自会调你去北面建功的。”

刘琦已经琢磨好了,让荀攸留在襄阳坐镇,留下诸葛亮和庞统辅佐他,待时机成熟,在把荀攸调走,给周瑜一个襄阳城空虚的假象。

但荀攸却很固执。

“还请君侯重新斟酌人选吧。”他当即向刘琦跪下,长长拜倒。

刘琦急忙起身去扶荀攸:“你这是要做什么……”

但荀攸就是拜倒在地,任凭刘琦扶他也不起来。

怎么突然弄这事?

刘琦看着拜倒在地的荀攸,满面苦笑。

但突然,他心中反应过来了。

他荀家人虽然也是士族中人,在利益上与汝南袁氏有许多的共同点,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这个天下的士族群体,并不都是完全沉迷于经学,也并不都是和袁氏这样的庞然大物利益捆绑,有很多的士族群体对于国家的忠心和依赖感,也是发自内心的。

特别是历史上的荀彧和荀攸,就仕途而言,其实是和曹操本人捆绑的,但在家族发展的取向和政治立场而言,他们却和当了司空之后的曹操完全不同,不论汉室朝廷当时有多么的不堪和羸弱,但他们都是希望汉室朝廷能够存续的。

甚至为此,荀彧还付出了生命……

刘琦伸手扶荀攸起来,荀攸还是不动。

刘琦笑了,他同意了荀攸之所请:“守卫襄阳我会再找一个人,公达起来吧,咱们一起北上。”

第八百二十九章 袁绍出兵

荀攸的表现,同时又让刘琦想到了另外两个人。

一个是在袁绍麾下的荀谌,一个是在曹操麾下的荀彧。

他们分别辅佐袁绍和曹操,尽心竭力,从来未做他想。

但在今年的这场战事中,很有可能涉及到雒阳以及天子,不知道他们那边又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荀家中人,在这场战役中,或许会成为出其不意的变数。

不过眼下,刘琦也确实没有时间想这些了,他的耽误之急,是要赶快筹备兵马,准备随时上雒。

没有朝廷的明确旨意,刘琦私自上雒就是名义不顺,他不能和袁绍一样……所以刘琦只能是先调遣兵马,等待袁绍那边一有动作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在己方的地域内,距离雒阳最近的地方,毫无疑问的就是南阳郡的宛城。

从宛城前往雒阳,只需要几日时间,毫无疑问在宛城集中兵力是最好的选择。

但动作不能太大,以免招人闲言碎语。

当下,刘琦便开始调兵遣将,让各郡县暗中在宛城集结兵马,同时征调南阳郡境内的粮草,用以不时之需。

除去益州境内的守备兵将和荆州境内的守备兵将外,刘琦准备集结十万大军在宛城。

荆州和益州可用的兵马大概在十七万左右,虽然益州境内基本无事,但最好还是要有三万兵马镇守,毕竟摊丁入亩的实施促使各地的豪强虽时都有可能叛变,需要留下足够的军事力量镇压。

而荆州境内更需暗中留下可用兵将。

东吴那边,随时都有可能对己方动手。

但有四万兵分布在各处要地, 想来应该无事……只要筹谋得当, 用来对付东吴足够。

当然,为了迷惑各诸侯的情报,刘琦北上的这十万大军,对外自然是不能报实数的。

等到出兵的时候, 可以诈称二十万或是三十万, 这是古代人行军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样可以混淆敌人的视听。

随后, 刘琦便开始暗中整点兵将在南阳郡集结了。

不过荀攸不想镇守在襄阳, 那这镇守襄阳的人选,自己还真需要好好斟酌了。

黄忠是不能留下的, 这趟北上敌人很强, 刘琦需要黄忠为辅。

就在刘琦对此事进行斟酌的时候,襄阳城中传来一个噩耗。

蒯良去世了。

身为荆州第一位中郎将,蒯良的死对整个南郡而言都是不小的损失,同时也使刘琦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臂助。

身为荆州之主, 刘琦自然要协助蒯家为蒯良安排丧事。

东汉民间的厚葬之风太盛, 不过近些年来, 刘琦在境内下令, 命丧事从简,蒯家身为南郡数一数二的家族, 自然要遵从荆州之主的政令, 以做表率。

身为荆州之主, 刘琦竟然也亲自来蒯良府上,与他的子女一起,为他守丧, 当然刘琦只是一同陪他们守丧三日,但这对于蒯氏而言, 也是莫大的殊荣。

灵堂之上, 望着放在厅堂中的棺木,看着悬挂在两旁的白绫, 刘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物是人非啊。

遥想当年, 刘琦刚刚进入荆州的时候, 荆州尚有五大家族, 而那时候的五大家族的五位族长,如今都已经亡故。

随着然蒯良的去世, 代表着南郡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君侯。”

就在刘琦心中唏嘘不已的时候, 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刘琦转头看去, 是身着丧服的蒯越来到了他的身后。

“异度节哀。”刘琦叹息道。

“君侯放心,越挺得住。”

蒯良死后,蒯氏的下一任家公毫无疑问自当由蒯越来当,而他也毫无疑问的将成为荆州豪强士族中的元老级人物。

“异度,我不日可能就要北上了……我适才想了,子柔刚刚离世,你在守丧之期,随我北上也多有不便,就留在襄阳城,一边替我看守襄阳,一面为令兄守丧吧。”

蒯越长长的冲着刘琦作揖道:“多谢君侯体谅。”

当下已值傍晚,没有人来吊丧,刘琦和蒯越便一起出了灵堂透透风。

来到了蒯府的花园,刘琦对蒯越道:“你替我镇守南郡,我这边还有两个师弟,想派给你当副手,你帮我好好提携一些他们, 这两个少年郎日后都是我要重用的人。”

蒯越也耳闻刘琦召诸葛亮和庞统在身边为辅的事情,不过毕竟这两个少年声名不显,就算是庞尚长的弟子,蒯越打心眼里也未没有瞧得起他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