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505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琦的羁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当地夷王最大的权力,他们自然是乐意附和的。

巴郡,蜀郡等地的夷王虽然称呼里带有一个‘王’字,但其实以他们实际所掌管的武装力量而言,这个王的含金量,最多也不过就是县令县长之流。

当然,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巴郡和蜀郡等地,是汉人主要居住的地域,千百年来,当地的夷族力量因为汉人的遏制,也不会发展过大。

正是势力比较强大的蛮王,都在南中一带盘桓,当地汉人郡署的武装力量薄弱,不能对他们起到有效的遏制。

只有当南中一带的蛮王肯响应刘琦的政权,并答应遵照他的政策行事,刘琦的羁縻政策才算是真正取得大成果了。

“南部诸郡那边,没有消息?”刘琦看向刘晔。

刘晔摇了摇头,道:“南中诸郡那边,以益州军的夷王孟纣、永昌郡八纳洞的铁象王、乌戈国的兀木扶在南部声势最旺,根基最厚,族中人丁兴旺,可算南部蛮夷大族,可是眼下,使者派出去了,这些地方却并无一人回信。”

“不着急,我们开出的条件和政策,相比于原先的牧守政策对夷民而言,可谓是宽宏了许多……但他们之所以裹足不前,其实也不过是在在观望,毕竟这些年来,益州的叟民和汉人豪强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彼此间多有摩擦,反叛、见血的事屡见不鲜,他们犹豫不应,也是正常的,毕竟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纸空文。”

说罢,便见刘琦站起身,道:“不过也没关系,只要在巴郡、蜀郡、广汉郡施行羁縻政策,让当地的蛮王获权,夷民获利,过不了多长时间,那些南中诸蛮就会自动找上门来的,咱们大可不必着急……眼下,就先从益州北方诸郡着手实施吧,你们立刻开始拟定章程,我审阅过后无碍,便立即签发。”

“诺。”

众人又商议了一些事后,随后刘琦又提出要以阆中为中心,修建一座船坞,沿长江口岸开始打造战船,作为支援荆州所用。

随后,他又下令准备第二年开春,要求在益州征调民夫,于剑阁县修建一座巨大而关隘,作为益州应对北面的屏障,同时加筑阳平关,并在多处山道设立营寨,将益州严防死守,做到滴水不漏如同铁桶一般。

会议之后,刘琦让众人各自去办各自的事情,只是留下了庞统。

待众人都走后,刘琦问他道:“师第,你对雒阳的局势,可有什么看法?”

第六百八十七章 庞统的眼力

庞统见刘琦询问自己,也不扭捏,他先是恭敬地向着刘琦行了一礼,然后问道:“敢问师兄,适才大家所议有关雒阳诸事,事关重立太学和天子,太傅,卫将军三人之争,不知师兄所言的局势,是这两件事中的哪一件?”

刘琦笑呵呵地招了招手,让庞统在自己的桌案的对面坐下,然后命人送上茶叶与热水。

“说了一上午,口都干了,眼下就剩你我二人,也不必拘谨,想到什么说什么,我就是想看看,你如今成长到了什么程度,如此也好量才取用……咱们虽有师兄弟之名,但毕竟你才十五岁,我若是委你重任,也得看看你的水平不是?”

说罢,刘琦亲自泡茶,递给了庞统一盏。

“谢师兄。”庞统接过茶盏,先泯了一口,然后道:“师兄,依照弟弟看来……天子,太傅,卫将军,三人虽有间隙,但却彼此制衡,互有顾忌,且互为依仗,三五年内,是不会出现大事的……闹不起来!”

“哦?你为何如此肯定?”刘琦感兴趣地问道。

庞统掰着手指,对刘琦道:“陛下虽为天下共主,手中并无实权,卫将军麾下虽有强兵,但出身不过并州一武夫,无依无靠,既不能得士人之心也不能得门阀之心,若是离了陛下和司徒,早晚必将败亡,且更无眼下天子亲将的殊荣……王太傅出身太原王氏一门,倒是有资源有人望,且此老能够一举重立朝堂,实乃兴汉一大功臣,可惜此老不懂变通,脾气又暴,且他一大把年纪了,时日无多,怕也是不会有什么野心,倒是一心为公,如此纵然陛下对他有万千不满,他依旧还是会忠于陛下。”

说罢,庞统拿起了刘琦桌案上的一只三脚酒爵,放在刘琦的面前,低声道:“他们三人就如同这酒爵的三脚,虽然各自头都是冲外,但却互为鼎足,共同支撑此爵,无论如何闹都是闹不散的,而且……也倒不了。”

刘琦恍然地点了点头,拍手赞扬道:“师弟真是好毒的眼力,如此说来,就算是他们三人彼此互忌,朝廷也是倒不了的,是么?”

庞统摇了摇头,道:“自然不是,酒爵么,有三个腿,若是要其倒,只需要将其中一个腿掰断,那自然就倒了。”

刘琦感慨地道:“幸好,我大汉朝的这三条腿够硬,怎么掰也是掰不断的……这爵,注定是稳固的。”

庞统闻言沉默了。

少时,却见他从刘琦桌案旁的木犊堆中,抽出了一根木犊,伸手撅折了一段,然后将剩下的一段支到了那酒爵之下。

但那断的木犊很显然要比酒爵的三条腿要长,它不去倒是还要,庞统硬将它塞在酒爵下面,便见酒爵一下子倒了,‘噼里啪啦’的滚落到了地上。

却见庞统微微一笑,道:“师兄也莫要对朝廷那边太过放心,这腿其实有时候不需要掰断,一旦要是再多一条腿,甚至是两条,或许比掰断腿倒的要更快。”

刘琦闻言愣住了。

这孩子不简单啊。

凤雏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

少时,方见他又问庞统道:“那关于王允提议立太学的事呢?你认为如何?”

以王允,杨彪,司马孚等一众为首的士族朝臣,对于立太学是执着的,因为只有重立太学制度,才能将这天下人才的任免权力重新抓在他们这些士族群体的手中。

百多年来,士族群体在大汉朝的势力越来越强,话语权越来越大,盘根错节利益输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察举制度,而太学正是将察举制度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庞统笑了:“以小弟之见,王太傅想要重立太学的心是好的,但太学立不起来。”

“哦?”刘琦一挑眉毛:“为何?”

庞统深吸口气,突然道:“现在归朝廷直接管辖的地域,无外乎京兆、司隶与河内以南地界,自太学被焚之后,天下士子入仕无有通路,虽依旧可举孝廉,但官职任免,全凭地方郡署征辟,说句不该说的话……就算是太学重立,从太学生中分往各地的补郎补吏,各地牧守有几个会让他们真的上任?”

庞统这话说的没错,昔日太学尚存之际,各郡的二三百石官员皆是由京中的太学生中向各地委任派发,但如今各地已经形成割据之势,别人不说,单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这些人,会任凭王允从京城中派人到他们的地头去当官,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庞统继续说道:“三万太学生,若不能派往各州各郡,仅靠司隶,京兆各地承接……我就算王司徒每年将各县的县令、县尉这些六百到三百石的官都换上一遍,最多也不过能委任一千余人,侍卫到时候天下士子云集于中枢,三署郎中的郎官数量倍增,各个每年都要吃朝廷三百石俸禄,这些俸禄都要从雒阳太仓来出,他养的起么?”

“士元之所思,果然和平常人大不相同,不枉费你受师尊一番教导……真凤雏也。”刘琦赞叹道:“这次整治蜀中,你还需多费心力,但有功成,为兄必不薄待于你。”

“多谢师兄,弟一定恪尽职守,绝不让师兄失望。”

庞统走后,刘琦便转身冲着后堂喊道:“出来吧。”

他的声音落下没一会,便见一个身影从后堂缓缓走出。

正是贾诩。

刘琦斜眼看着贾诩,无奈地摇了摇头。

“你说你,好端端的议政你不参加,非得躲在后面偷听,能听出什么?”

贾诩淡淡一笑,道:“末吏乃是西凉降叛,今日参会的,皆是君侯心腹之人,老夫若是参加,恐惹人私议,还是躲在后面听听,关键时刻再给君侯支招要好。”

“文和先生活的真是小心谨慎,刘某佩服,敢问先生,今日听出什么来了?能给我支什么招?”

贾诩抬眼望向厅堂外,若有所思。

少时,方见他慢悠悠地道:“君侯的这位小师弟,小小年纪见识就如此不凡,日后必将是个雄飞人物,不过老夫观听这孩子说话时的语气,还有在后堂暗中观其颜色……唉,小小年纪,便身负大智慧,时间一久,恐志得意满,自视甚高,久而久之,行事就容易率性、着急……怕是会吃亏的。”

“先生好一双慧眼,就这么几句话,就把我师弟的优点和缺点都看出来了?”刘琦微笑道。

“老夫活了大半辈子,见的人和事太多了,该见的不该见的,都见过……这孩子是个好苗子,再过十年,必是一州之俊杰,但越是如此,越要小心,以免少年气盛,养些不好的习惯出来,再长大些,怕是就不好改了。”

第六百八十八章 刘琦和刘备

治理益州的事宜,随着荆州士族入蜀,开始有条不絮的进行着。

梯田、井盐、羁縻、造船等内政正在一项一项的进行,西南边陲之地,正在向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发展。

本想将镇西稻先安排在南中进行种植,但依现在的情况来看,南中那边没有回信,想来还是得先在蜀郡、巴郡等地试种,不过所幸这种稻种的成熟期,大概是两到三个月便能一熟,成长周期非常迅速,若是试种的好的话,在秋收之前,便可为明年整个益州和荆州储备上充足的稻种了。

当然了,镇西稻若是能够普及,势必也会流传到北方去,但刘琦并不怕袁绍或是曹操得到了这稻种之后会对己方形成威胁。

因为水稻历来都是南方主要的种植产物,而且镇西稻属于热带性的农作物,抗旱不抗寒,北方的气候并不适合镇西稻的大面积种植,所以放眼整个汉境,能够有效地利用镇西稻来储备粮食的势力,除了自己之外,也就只剩下孙坚了。

至于孙坚,刘琦已经打定了主意……下一个目标就是要收拾他。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江东之地包括了后世的浙江,福建,而这两个省份的气候和土壤,是占城稻最适合种植的地方。

宋朝普及了占城稻之后,浙江和福建逐渐成为了天下粮仓,从那刻时期开始到刘琦穿越前的现代,江浙地区一直都是整个中原的主要金库粮库,这根基和地位在千百年来一直就没再动摇过。

根据刘琦前世的经验,只要能将镇西稻普及到浙江,福建,两湖,四川这些地域,那整个南方每一年所产出的粮食,足够可以让他大幅度的扩建军队,南方的人口也会因为粮食产量的递增,而成爆炸式的增长。

对于历史上的三国来说,锐减的人口是无法弥补的伤痛,但是一旦粮食充足了,刘琦相信,待全国一统之后,想要将汉人的人口重新恢复到东汉时期的鼎盛时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甚至用不上两代人的时间。

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基本的是要有合理的粮食供求。

另外,卫士署的人还在越巂郡寻找着攀枝花矿床之所在。

刘琦本以为这个矿床还未经开发,可能会比较难找,但事实证明他错了。

其实在这个时代,攀枝花矿床在邛都以南,早就已经开始被开采,只是没有像是后世那样被大规模的开采。

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其矿床所在的越巂郡对于汉人来说,是一个偏远所在,甚至比凉州诸郡还要不得汉朝中央政府的待见。

而且这里居住的大部分人都是夷民,汉人的数量非常少,因而并不得汉人看重。

不过对于汉中中原经济中心来说,邛都虽然偏远,但这里的冶炼地点可是非常之多,从凉山到邛都再往南的矿床,一路探查下来,冶炼点最少也有数百以上,而在矿床边缘的山脉上,光是被本地人开采的铜洞、银洞和铁洞,就多达十七个。

更重要的,是还有采金的洞!

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很大程度属于军需资源,刘琦当即下令,让自己的弟弟刘修前往越巂郡任郡守。

盐、铜铁金属、粮食,在刘琦的概念里,这三样东西事关当下整个国家的走势,也是命脉所在,一定要规范化,官营化,绝对不能下放到民间。

并不是他想与民争利,而是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资本运营,这些命脉物资的流通和定价权一旦被散开,最终也会被民间的大族豪强所强行兼并垄断。

就如同汉朝的土地一样,最终小民的土地被豪强兼并,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刘琦觉得既然如此,那与其被大族垄断,那还不如一开始就由自己所代表的官署来进行垄断的好。

而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刘备入蜀了。

……

他和张飞,赵云等人轻装简行,走长江水路逆流入蜀,入蜀后又由刘琦亲自派遣的军士保护,一路前来成都。

虽然刚刚经历大战,但在刘琦和他手下一众人的努力下,蜀中的新政很快就走上了正轨。

百业待兴,一路西行而来,刘备看到的,是到处都是在兴建的梯田,以及他原先从来都没有见过的水车,还有地方郡署对夷民居住地的重新安置,包括汉人官吏在征召夷民开垦新的梯田和稻田,由官署派遣郡国兵帮助他们开垦,并给他们提供江东犁进行耕种,并置办水车等物。

一路走下来,刘备心中不免升起了几分艳羡之情。

“着实是想不到,这刘伯瑜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治民居然也这般厉害,宗室后辈中,有这么一位能人,兴复汉室有望。”

赵云跟在刘备身边,道:“云也早听说刘伯瑜之名,听闻他手下人才济济,荆州之地,能人众多,这一路行来,观各地郡署治蜀如此有章法,想来也和刘琦麾下的一众英才也脱不开关系。”

刘备心中感慨,不知不觉间,他长叹了一口气,脸上略有落寞。

张飞在一旁看到,遂问道:“大兄,为何叹息?”

刘备摇了摇头没有说话,只是干巴巴的笑。

为什么叹息?

还不是叹息自己为何没有刘琦这样的好命,能有一块基业立足发展。

自己也是宗亲,同时还是卢植学生,与公孙瓒又是至交,后又得刘虞器重……他虽然家道中落,但好歹也曾在黄巾之战时立过功劳,有县尉之职傍身,仔细想想这一辈子的机会也算是不少。

但很可惜,虽然每一次机会刘备都能抓住,同时又很努力,可就是一直没能成就大一些的功业,着实时运不济。

而如今,他一步走错,被曹操打败,损兵折将不说,连幽州都回不去了,只能来此仰人鼻息。

再看人家刘伯瑜,同样是汉室宗亲,但年纪轻轻的就已经是二州之主了,雄踞半壁江山,南方之地虽偏狭,但论地域之广阔,怕是袁绍也不能与他相提并论。

人活一世,就怕跟人比,这一比之下,刘备心中难免会蹦出几分失落的感觉。

一行人过了雒城,又过了绵竹,数日之后便抵达了成都。

听说刘备到了,刘琦难得的放下了手中所有的事情,亲自来见刘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