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474章

作者:臊眉耷目

“有劳系师和大祭酒远道而来,实在是这次夺取益州,事关重大,需要二位鼎力相助。”

卢夫人道:“承蒙君候关照,我天师道已经开始向中原布道,香徒愈多,如今君候有需要我天师道的地方,我们自当回报君候恩义。”

刘琦赞道:“天师交中的人,果非寻常人,系师高人,夫人更是女中豪杰,刘琦佩服。”

一直没有说话的张鲁突然道:“敢问君候,想让我等做什么事?”

刘琦微笑着伸出两根手指道:“其一,是想让天师教的信徒,在蜀中帮我扬名,说我才是天命所归的治蜀之主,其二,刘璋似有烧毁谷物,尽迁涪陵以东之民坚壁清野,只是还没有办……我想让天师教的信徒们,在民间广为散播此事,同时借贵教之势,声讨刘璋的暴行,不知可否?”

第六百四十三章 致命的流言

益州,绵竹县内。

刘璋和郑度正在对立而坐,刘璋满面的阴沉,双拳紧握,牙齿也在上下来回的打着哆嗦。

显然,他现在的心情跌宕起伏,慌张惶恐的无以复加。

“郑君,眼下之蜀中之势,已不在我,我刘家有累卵之危,值此时节,若是再不想办法,怕是不足一年,我这条性命便让那些狼子野心之辈拿去了!”

郑度闻言沉默不语。

益州的形势是不太好……刘琦占了江州,并在江州大行开垦,建造梯田,水车……又从荆州带来了新犁,看这样子,是要在蜀中广开新田大干一场。

一旦让刘琦得逞,不但蜀人的民心都会被他收拢了过去,且他在蜀中的根基就会基本形成,到时候,荆州军就不需要千里迢迢的从后方运粮,光是新开垦的田地只要有过一次的收成之后,就足矣养活刘琦麾下的数万精锐,若是他能够再拉拢诸郡的豪绅,想来刘琦在益州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大。

这是刘璋最不想看到的,那就是刘琦越来越肥。

而且更要命的是,贾龙也已经进入到了巴郡。

虽然贾龙和任岐,目下和刘琦手下的张允,蔡勳产生了一点冲突,但毫无疑问,他们的目标是全据益州,争夺自己的基业。

益州内部,那些对刘璋有意见的门阀,目下正在蠢蠢欲动。

刘焉当初,与蜀中的门阀们之间的矛盾太深了,即使到了刘璋这里也无法化解。

现在刘璋的情况,用内忧外患四个字来形容完全不为过。

所以说,刘璋真的害怕了。

“刘璝等人还没有到江州,江州就已经失守,而张松去出使刘琦一遭,也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可言,贾龙也已经进入了益州,整个巴地失守,是早晚的事情,益州自涪水以东,已不复为我所有,目下刘璝等人驻兵涪水,不敢轻举妄动……但不论是刘琦和贾龙,他们早晚都会奔着涪水而来……先生,当此危机时刻,璋只能采取你的计谋了。”

郑度听了之后,缓缓地点了点头。

“主公这是想清楚了?”

“想清楚了!”

“但此乃两伤之法,而且对主公的名声受损太重,即使能够击退刘琦和贾龙,但主公的声名在三年之内,怕是都无法恢复。”

刘璋嗤笑了一声:“民心总是能拢回来的,花点时间无妨,我若是不这般做,只怕性命都没了,还何谈名声……郑公,此事就全权委托给你了,不要让我失望。”

“诺!”

……

刘璋下定了决心,要开始尽迁涪水以西的军民,尽烧谷物,以求达到坚壁清野的效果。

但这策略还未等铺上台面,绵竹方面就开始流言四起……

不知为何,整个广汉郡的民间,人人都开始传道刘琦乃是受天子敕封的益州之主,此番来益州,乃是替大汉朝收复蜀中,而一直统领益州的刘焉和刘璋父子,则是宗亲中的叛臣,属于悖逆之贼。

而另外,民间还流传起了,刘璋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惜要尽毁涪水以东的田地,谷物和仓禀,届时整个益州东部将变为一片焦土,衣不果腹,易子相食的局面将再次出现在蜀中。

消息一经传出,以涪水为中心,整个广汉郡和蜀郡的齐民黔首,包括世家好像都犹如炸开了锅一样!

刘璋若是真尽毁仓禀和谷地,那受影响的人将是整个益州的所有阶层,包括所有门阀豪强以及齐民黔首。

这些原本处于对立阶层的人群,此刻竟然是空前的一致,他们站在同一条阵线上,发出了强烈的反对声!

若是普通的流言,以刘璋为首的益州官方集团或许还能将他们压下去。

但这一次掀起这股浪潮的势力实在太过巨大,他们在益州民间的力量和声望已经远远超过刘璋!

天师教!

自汉顺帝时期,天师教就在蜀中立足,‘正一盟威之道’这六个大字在五十多年来,已经深深的刻入到了所有蜀人的心中,哪怕就是夷民,听了天师教的名头,也不由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份尊重,不是朝夕之功就能培养的,而是天师教花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蜀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

光是天师教的‘五斗米’政策,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救济了多少南来北往的蜀人,光是张道陵传之以后的治疾之法,在这五十年里,就为多少蜀人祛了瘟瘴,救了他们的命!张道陵的‘陵井取盐’之法,在半个世纪,不知为多少蜀人送去了生存的实惠。

在人类的精神力方面,哪一种力量最为强大?

信仰!

天师教如今在蜀中全力的宣扬刘琦乃是正气英主,再加上渲染刘璋和刘焉的暴政,试问蜀中民间的风向,又怎么可能会倒向刘璋?

在广汉郡,已经有多地的蜀民开始闹起了动乱,有些乡中的百姓更是拒不纳税,或明或暗的准备反抗刘璋的政权。

在这种大背景前提下,当刘璋在议事厅提出了‘坚壁清野’的战略时,整个厅内顿时炸开了锅。

诸人之中,年轻的黄权站了出来。

黄权是阆中望族黄氏中人,初平三年,刘焉为了加强己方在巴郡的统治力,并找出一个可以制衡严氏的望族,便委任了黄氏中年轻的黄权为掾史。

现在的黄权只有十八岁,还没有刘琦年纪大,但他因为家学渊源颇深,自幼多读经史,甚至还有祖上遗留的一些兵法遗卷,因而较同龄人来说,更为早熟,也更有见识和学识。

黄权站出班来,向着刘璋的面前‘噗通’一跪,高声道:“主公!眼下这个时节,若是迁民焚田,势必会引起暴乱啊!无异于自毁城墙!届时益州危矣,主公危矣啊!主公!”

刘璋一脸阴沉:“胡说!我此举乃是为了退刘贾,救益州!何来什么自毁城墙?”

黄权喊道:“主公,眼下刘琦在蜀中民间的声望甚隆,而且自涪水以东的民间,如今已经传开了主公要尽毁仓禀,烧田除谷,民间各处已有悖逆之事出现,各地抚剿尚且不及,主公若是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行此策略,我恐民间怨恨甚深,到时会酿成大祸啊……主公!”

刘璋听到这话,不由勃然大怒:“混账!那刘伯瑜方才来蜀中几日,怎么就会威望甚隆?再说我迁民毁谷的策略尚未施行,民间如何会有疯传,是何人散布出去的!”

另外一边,从事王累出班道:“主公,迁民烧仓之事,主公虽未施行,但已是几番会议与我等多有商榷,这人多口杂的,又焉能瞒于天下?至于刘伯瑜声望隆于蜀中之事,实是天师教使然。”

“啪!”刘璋重重地一拍桌案,怒道:“天师教这些妖人,焉敢在民间散布谣言?各县长县尉,为何不杀?”

满厅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个心中无奈。

黄权扬声道:“主公!天师教在蜀中数十年,大恩惠于民,声望甚隆,信徒不计其数,益州诸郡每五户之中,必有一人是天师教信徒,难道主公要把他们都杀了不成?”

刘璋闻言一下子愣住了。

王累缓缓开口,道:“主公,当初先主宠幸卢氏,厚待张鲁,您当只是沉溺于卢氏美色么?实乃天师教在蜀中民间名声太响,且深入人心,若要治蜀,必须要拉拢天师教,但主公却对卢氏甚恨,弃天师教如履,如今天师教归于刘琦,其借势乃是必然,眼下之事,绝不可再走错一步,不然定万劫不复,还请主公明察。”

“主公!主公不可啊!”

“主公此时若行此策,益州势必大乱,还请主公明断!”

“主公,郑度祸国殃民,献此毒计,不杀不足矣平民愤!请主公杀之!”

“请主公杀了郑度!”

第六百四十四章 月移花影上栏杆

刘璋坚壁清野的政策才刚刚冒了点矛头,就立刻被扑灭了,根本无法施行。

天师教的人把这事闹的太大了,益州民间对刘璋已是有了怨愤之情。

眼下刘璋若是敢轻举妄动,天师教和刘琦势必会借势在民间更大幅度的煽动怨怒情绪……届时广汉郡和蜀郡,怕是不用刘琦用兵攻之,光是当地的暴乱,就足矣弄死刘璋了。

看着满厅众人不断的吵闹,刘璋的心仿佛被揪住了一样,难受的都喘不上气来。

他心中清楚,自己麾下的这些人,眼下极力劝阻自己不要坚壁清野,一方面是因为天师教的煽动,使自己大失人心。

而另外一方面,厅堂中这些人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能站在刘璋的这个议事厅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蜀郡的大族出身,田地遍布益州诸郡县,自己若是焚烧野谷仓禀,则势必会对他们的家族产生巨大的损失。

试想他们怎么会不闹?

刘璋站起身,伸手安抚众人道:“诸位!诸位!不要吵闹,刘某不施此计便是。”

刘璋毕竟刚刚继承大位不久,对于如此群情激奋的逼宫,他从来没见过,更不用说应对经验了。

身为人主,他眼下却也只能妥协。

可惜,当下的情况就是,这些益州官吏见刘璋妥协了,反倒是更加的变本加厉。

他们不停的高呼:“主公,出此计者,不杀不足矣平民愤!”

“主公,郑度不死,我军民就不能一心,上下若是不能一心,那我等就不能共抗外地,驱贼于蜀!”

“主公,杀了郑度!”

“郑度不死,蜀中不宁啊!”

“主公明鉴!”

听着一众同僚的高声怒吼,郑度的脸一片惨白,他浑身发抖,一颗心如坠冰窖。

但偏偏,在这个场合他不敢反驳。

郑度出身于蜀中经学之家,但家中土地不多,仅有百颗桑树养家糊口,属于纯正的古文经门徒,烧毁益州土地的粮秣,郑度还真就是一心为公,没有考虑到各方的利益,结果将自己给生生的逼上了绝路。

他颇有些惊恐地抬头看向刘璋,眼眸中露出了哀求之色。

面对一众手下的狂呼,刘璋气的嘴唇直哆嗦。

我已经让步了,你们还要怎样?过分了吧!

倒不是刘璋舍不得让郑度死,只是一众手下如此表现已经极大的触碰到了刘璋的自尊心,身为人主,他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底线的让步!

对,不能没有底线。

“够了!”刘璋猛然站起身,一脚踢翻了面前的桌案,怒吼一声。

下方的呼喊声一下子停止了。

“你们一个个真是胆大包天,刘某已经答应不使此计了,你们却还是要咄咄逼人,难道刘某人真的怕你们不成?!”

他的声音一个字比一个字冷,表情愈发寒冷。

少时……

“主公。”

却见绵竹尉扶禁站了出来,向刘璋呈递上了一份简牍。

刘璋见到扶禁的简牍,不由一愣。

“这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