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450章

作者:臊眉耷目

“回禀君侯,刘诞连夜遁出绵竹,奔南而走,现下已是进入了犍为郡的地界。”

“这么容易就走脱了?”刘琦皱起了眉,道:“该不会是打探错了吧?刘璋好歹是一州之主,手中握有数郡之地,区区一个刘诞,就能从他眼皮子底下逃走了?”

徐庶言道:“刘璋杀兄,乃是暗杀,不敢堂而皇之,对于刘诞逃走,他不敢派大兵追杀,以免落人话柄,且经过探查,刘诞奔逃的一路之上,似乎是有人协助庇护,帮他开路遁逃。”

“有人协助庇护?”刘琦眯起了眼睛,仔细地思量了半晌,方才恍然道:“我明白了,是益州本土的豪强在暗中帮刘诞遁逃。”

徐庶长长地作揖,道:“末吏也觉得是这个道理,看来眼下刘璋在蜀中并不得人心,此时似乎是一个出兵益州的良机。”

“出兵益州?”刘琦用手轻轻地敲打了几下桌面,道:“出兵这事……眼下不易仓促,毕竟咱们荆州如今也是刚经历过瘟疫和改革,颇为疲惫,就算是刘璋不得人心,但益州山高路险,易守难攻,想要出兵攻克,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徐庶想了想,道:“君侯,出征是一件大事,仅君侯和我定夺是否出兵,未免有些武断,以末吏之见,还需要诸公相聚,商议一下,再做定论方妥善一些,不知君侯以为如何?”

徐庶的话很有道理,眼下荆州已经不同以往,毕竟这次若是出兵,恐仓禀乏力不济,难以长时间供应……这对于能否成功的打下益州,是一个很关键的点。

……

次日,刘琦召集襄阳城中,一众重要人物,共同商议是否出兵的事。

待徐庶将如今北方各势力和刘璋那边的情况大致叙述了一番之后,众人随即议论纷纷,各有表示。

先是荆州众将之首的黄忠谏言道:“君侯,以末将之见,刘焉初亡,刘璋杀兄,益州人心不稳,正是拿下益州的良机,毕竟蜀地山川险阻非同寻常,若不乘此良机西向进兵,翌日待刘璋在益州站稳脚跟,再想攻下益州,只怕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太史慈也赞同黄忠的意见:“益州内乱,正是天赐其便!而且君侯身为镇西将军,益州牧,亦是正统,拿下益州顺理成章,有大义之名。”

另外一面,马玄则是犹豫道:“只是我荆州刚刚经过瘟疫,前番又有六路兵马来伐,可算是连年征战,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夺益州,是不是有些过于仓促了……毕竟蜀地山遥路远,供给不如在平原河道,若一时打不下,迁延日久荆州后方有变,又该如何?”

刘琦转头看向刘晔:“子扬,你认为眼下该不该攻益州?”

刘晔却说出了他的另外一番见解:“回禀君侯,以在下之见,眼下局势,打益州未免劳师远征,耽误之急,应进兵豫州,横扫中原,以成霸业。”

“豫州?”

刘晔站起身,走到厅堂中悬挂的皮图之前,来回指点着道:“以晔观之,益州不过是偏狭之所,偏安避祸尚可,但若是要论发展,绝非宝地,一则民少,二则荒芜之地太多,三则远离中土繁华之所,虽有山川天险,却只可用于固守,一旦要从益州往外攻,那这山川之险对益州人来说,也是险恶之地,与其花大力气在这上面……不如去打豫州,进兵中原。”

说罢,刘晔看向众人,道:“中原黄河之地,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土子民安居之地,不论是人口,发展,文化,经济,农耕都远胜南境,虽然眼下北方战乱偏偏,大量士人南迁,但和北方千百年的积累相比,依旧相差甚远,如今袁绍赶赶战败黑山,尚在休养,曹操和刘备公孙瓒张邈等人鏖战,袁术则是平定淮南陆氏之乱,皆无暇他顾,眼下乘此良机,凭君侯之威,我荆州兵势之强,拿下豫州全境,再以荆州为后方,北顾中原,一旦事成,则霸业成矣,到时候我等与西面的雒阳朝廷联合,横扫东向以扫诸恶,绝非难事。”

蒯越听了,也道:“不错,子扬先生之言实乃高论,我荆州经过一场瘟疫之灾,仓廪虽不足矣支撑远征益州,但若要兵发颍川、汝南之地,却无大碍。”

众人亦是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刘琦看出来了,相比于偏远的益州,就近且一直属于神州繁华州郡的豫州,似乎更得在场诸人的青睐。

至于黄忠,太史慈,李典,张任等人,似乎也被刘晔的论据所征服了,纷纷表示赞同。

刘琦环顾四周,看了一圈众人,道:“诸公稍候,刘某如厕一下,稍候回来咱们再议。”

说罢,起身出去上厕所去了。

一泡上完,刘琦精神抖擞的出了厕,却看见荀攸在外面等着他。

“公达这是……排队呢?”

荀攸笑了笑,摇头道:“不劳君侯惦念,荀某眼下没这个需要。”

“那你在这里是?”

“等君侯。”

“等我?”

刘琦惊讶地看着荀攸,道:“你不在厅内和他们一起等我,跑这来等我干什么?”

“有些话,荀某在里面说不太方便,而且也容易得罪人。”

刘琦蹭了蹭自己的双手:“行,那你有什么,眼下这就有你我两个,说吧。”

荀攸认真地道:“中原之地虽然富庶,又有底蕴,但并不适合君侯眼下去平定,益州虽然偏僻落后,但却可以作为君侯的大后方,可取。”

“你不建议打中原,而是取益州?”

“是。”

“为什么?”

“君侯眼下,若是往北打,就是众矢之的,袁绍和曹操都不会放过君侯,特别是汝南之地,乃是袁绍的根基所在,一旦为君侯所得,二袁皆将视君侯为眼中钉肉中刺,必集全力除之,况且荆州之地已属天下正中,四面环敌,豫州也同样是,君侯占了豫州,则与君侯接壤之贼,便会又多了数家,试问君侯日后如何自守,如何展足?益州偏僻,但它是偏僻之地,可挡大灾,还请君侯慎重考虑。”

第六百零九章 声东击西打益州

从院中的厕所回来,刘琦和荀攸一前一后进了厅堂。

轻轻地揉着手掌,刘琦闭着眼睛,开始认真地思考起了当下的局面。

关于益州和豫州的进攻……

打益州,属于保守战法,收益会很慢,但是会非常稳,首先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打豫州……属于激进的战法,风险很大,但一旦战略成功了那收益也会很大。

进兵豫州,等于自己的领土与曹操全面接壤。

那毫无疑问的,他和曹操两个人在数年内便必须要分出个胜负……就如同历史上的曹操和吕布争霸中原一样,两个人必须死一个,不然留下任何一个都是心腹大患。

只有他和曹操两人中间决胜出一个人,生存下来的那个就可以一统中原宝地,纠结黄河流域周边的各家势力,然后与河北的袁绍一决雌雄,定天下权柄归属。

但这其中的风险着实很大。

一脚踏错,就是身死灭族的危机。

就这样沉思了良久之后,刘琦突然睁开了眼睛,道:“子扬留下,其余人……先去各忙各的吧。”

众人听令起身,皆施礼离去,只留下刘琦和刘晔两个人在堂。

刘晔走到刘琦身边,试探着问道:“适才,荀家的人,应该是跟君侯说了什么吧?”

刘琦睁开了眼睛,微笑着看向刘晔,道:“什么都瞒过不你……你跟公达先生认识么?”

刘晔摇了摇头,道:“荀公达乃是海内名士,昔日曾受过大将军何进征辟的荀氏中人,声名远在刘晔之上,我自然是认得他的,但却并不相识。”

刘琦心中知道刘晔并没有撒谎,毕竟他和荀攸差着岁数呢,而且就身份而言,他们虽皆为一地名士,但一方是宗亲,一方则是士族领袖,立场上有着隔膜。

“公达劝我,不要打豫州,要打益州……子扬怎么看此事?”

刘晔并没有因为荀攸与自己的见解相佐而恼怒,他只是淡然一笑,道:“末吏想问君侯,公达先生为何这般谏言?”

刘琦言简意赅的将荀攸想要对自己表达的意思对刘晔叙述了一遍。

言罢,便见刘琦认真地看着刘晔,道:“依子扬之见,公达的想法和你的想法,孰优孰劣?”

刘晔轻轻地摇了摇头:“依末吏来看,公达先生与末吏之见,皆有长处,但同时又各有短处,这天下本无最好的战略,之有最适合的,君侯是什么样的人,哪一样战略最符合君侯的心思,这才是最重要的。”

刘琦揉了揉眉头,道:“说实话,你谏言拿下豫州的战策,若是成功了,则刘某人霸业可期……只是,我暂时还没有信心。”

刘晔闻言,奇道:“君侯是怕自己胜不了曹操?”

“嗯,一半一半吧。”

刘琦叹息道:“依照我的观察,我跟曹操的本事相若,论及综合实力,目下我荆州比他要强,但他背后尚有袁绍的支持,我若进兵中原,与曹操相邻,必成其心腹大患,届时就是不死不休之局。”

说到这,便听刘琦长声一叹,道:“怕就怕,袁绍在北方乐于坐观成败,看我跟曹操在中原相争,我就算是与曹操交战,能够占据一时上风,但袁绍在背后支援他,这场中原大战时日一旦迁延,我荆州日后再想冲中抽身出来,就难了。”

刘晔闻言笑了:“末吏此刻,虽然依旧是认为君侯当进兵豫州以争天下,但若论对自身的了解,天下人莫过于君侯自己,既然君侯认为眼下不是与北方诸强争雄之时……那图谋益州,刘晔一定也会尽力辅佐,替君侯筹谋!”

刘琦闻言笑了:“你先将你的大理寺署整顿明白了,再说别的事。”

刘晔笑着应诺,随后面色一正,道:“君侯若是要兵进益州,当用何策?”

“以君之见呢?”

“益州目下虽多事,但刘璋手中还是掌握着刘焉留给他的青羌军众,另有数郡之兵,依旧谨遵其令,如今虽然四面楚歌,但益州之地山川陡峭,实在太过艰险,一个不好,就容易形成迁延日久,彼此对峙不下的局面。”

刘琦点头道:“正是如此,所以进兵的方法,还需谨慎筹谋,子扬可有良策?”

“有一法,君侯可试之。”

“什么方法?”

刘晔伸手在,在刘琦桌案上的水壶中沾了一沾,然后在刘琦的桌案上写下了四个字。

“声东击西。”

刘琦何等的脑力,一瞬间便明白了刘晔的意思。

他笑着点点头:“果然,还是子扬深知我心……妙计。”

刘晔拱手道:“区区小策,何足道哉,刘晔只是献策,但行策之时,施展多少巧妙,还就得是君侯自行筹措了。”

“放心吧,这事我拿手。”

刘晔点头称是,随后他似乎又想到了什么,略有些犹豫地道:“还有一事,事关荀公达,刘晔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琦斜眼看他,道:“你既把话都说到这个程度了,当讲不当讲我都是要听听的……说吧。”

“君侯有没有想过,其实以荀君的角度而言,君打下颍川之地,对于他本人来说,乃是好事……毕竟,荀家的根基就在豫州。”

刘晔的一番话,顿时将刘琦点醒。

是啊,荀家的根基就在豫州,这年头谁不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并入到自己所侍奉的势力麾下?

如果不希望,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荀攸本人已经对刘琦忠诚到了极点,在考虑所有事情的时候,他会有限考虑刘琦和荆州的前景,而不将他的家族放在首位。

其二,就是他还有些许私心,觉得荀家此时还不适合完全并入到刘琦麾下,毕竟一旦完全并入了,荀家怕是就彻底和山阳刘氏绑死在一起了。

当然,这就和当初整个荀氏中人在天下的布局完全背道而驰了,荀家的人在各个大势力中皆有人在,他们不曾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于荀氏的作风,刘琦此刻骤然间觉得心中有些不舒服。

虽然他能够站在荀攸的角度上来想这个问题,也能对此表示理解,但多少还是有些不快。

一开始还好,但随着时间越长,对这个事就越发有些抵触。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琦突然想明白了什么。

历史上的曹操和荀彧荀攸等人关系极为密切,自打曹操放弃了兖州系士人为臂助之后,他就开始以荀彧为牵头人,开始大肆收揽颍川士人为臂助……按道理来说,即使日后政治立场不同,他也完全没有赐死荀彧的必要性,毕竟曹操当魏王时,剥夺的士族权益,可并不只是单单的针对荀氏一族……

难不成,对荀氏一族的底火,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么?

自己现在的这种有些恼怒的心情,是不是就和曹操年轻时,对荀氏一族的感觉一样?

他们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是有他们的道理,但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一种对君主的不尊重。

荀家……

刘琦笑着摇了摇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