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359章

作者:臊眉耷目

然,此时此刻,袁绍在探知了关中的实情之后,早已率兵出击,南下直奔关中地,而与此同时,他们的盟友曹操亦是在荀彧的鼓动下,率兵来与袁绍会和。

袁绍方一进入京兆,便得到了消息,说是荀攸代表刘琦前来见他。

前番的中原大战,虽然袁绍和刘琦为敌,但双方毕竟没有正面交过手,而且军阀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存在的只有永恒利益。

袁绍在帅帐中接见了荀攸。

但他此番的接见,对荀攸而言也并不轻松。

从辕门到帅帐,一众甲士林立,杀气腾腾,极具震慑之感。

荀攸闲庭信步,从帐外挪步到了帅帐内,只见袁绍高坐于主位,一身甲胄齐全,身披红锦战袍,头戴狮盔兜鍪,三缕长须,极是英武。

荀攸当年被何进征辟入京,曾与袁绍相识。

只见他微微的向袁绍一欠身,笑道:“本初别来无恙?”

袁绍眯起了眼睛,仔细的看了荀攸好一会,道:“袁某如今坐镇冀州,俯瞰天下,带甲十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公达当称呼我一声将军才是。”

荀攸微笑道:“这有何难,只是不知本初当的是哪家的将军?”

袁绍言道:“袁某身为汉臣,自然当的是刘家的将军。”

荀攸伸手指了指帅帐内外林立的那些甲士,疑惑道:“既是刘家的将军,那我想请问袁公……刘家的将军为何用这般阵势来迎接刘家的使臣?”

袁绍哈哈大笑,挥手道:“都下去吧!”

那些甲士得了军令,随即撤下。

袁绍站起身,向着荀攸拱手道:“先生勿怪,只因袁某昔年曾与刘景升父子为敌,今先生前来,特摆此阵仗,不过是为了煞煞那刘伯瑜的威风,与先生无关,实相戏尔,还请勿怪。”

荀攸暗自感慨,袁绍果然是个豪杰人物,如此坦然的承认了自己的想法,毫不拖泥带水,举手投足之间尽给人一股大家风范,着实是让人心折。

若非荀家之内,各支早已彼此知心,各侍其主,不让整个家族尽覆于一处……其实荀攸还真就是有些羡慕荀彧和荀谌兄弟,能够抢先一步,得以入幕到袁绍麾下。

“荀某与袁公,当年同在京师,交际不少,彼此也算相知,如何今日却还需用这刀斧手段彼此试探?本初难道不知,我荀攸可不畏死矣。”

袁绍哈哈大笑:“先生之能,绍尽知矣……我错了还不行?来来,请坐!”

说罢,随即命人摆坐让荀攸歇息。

落座之后,袁绍问荀攸道:“先生今日此来,可是替刘伯瑜做说客?”

荀攸认真地道:“替刘府君前来不假,但不是说客,而是替刘府君来结好袁公。”

“哦?”袁绍微笑道:“如何结好于袁某?”

“袁公和刘府君,此来关中皆是为了讨伐逆贼,挽救陛下,如今董卓新败,锐气尽丧,刘府君麾下三军将士们士气如虹,又得袁公率兵入关中相助,正是一举灭贼,挽救汉室于倾颓之时,为天下计,刘府君愿让出长安于袁公,请袁公坐镇关中,扶保天子,模范天下,治世苍生。”

饶是袁绍的城府,听到这话时,也不由的僵住了。

他疑惑地看向荀攸,仿佛没有听清一样,确认道:“公达适才所言为何?让长安于袁某?此言当真?”

荀攸认真道:“荀某大老远的从长安赶来,难道就是为了虚言诓骗袁公?那荀某也未免太过清闲了吧。”

袁绍的眼睛眯了起来,道:“刘伯瑜到底想怎么样?”

荀攸认真地道:“刘府君志在匡扶汉室,他意在和袁公同灭董卓,换朝堂以清平,拥天子重新立朝于长安,并请将军摄政监国辅佐天子,如此则天下清平,四海归附,刘荆州与刘府君等宗亲,便也可以安心做学了。”

袁绍脸上的表情僵硬,捋着须子半晌无言。

少时,方听他道:“公达一路劳顿,且先下去休息,待袁某细思之后,再做定论,如何?”

“事关重大,军情紧急,还亲袁公早做筹谋才是。”

“放心,放心,此事袁某自有论断。”

荀攸下去了之后,袁绍便招来了麾下的一众谋士,将荀攸此番代替刘琦之所言向他们叙述了一番。

说完之后,袁绍问他们道:“诸公以为,刘伯瑜此番献长安于我,所为何意?”

沮授当先道:“刘伯瑜的想法,并不难猜,长安俯瞰关中,乃是制霸天下之紧要,但刘琦的根本在荆州,在关中立足对他而言为时尚早,故而顺水推舟,送个人情给袁公,大可不必睬他。”

郭图笑道:“公与此言未免过激,依郭某看来,刘伯瑜献上长安,虽也是无奈之举,但其同盟之意甚诚,此番来关中,对于明公而言乃是天赐良机,万万不可错过,明公切不可与刘伯瑜翻脸,可顺水推舟,接受其示好,然后乘机带天子回邺城,方为上善之策。”

而田丰此刻竟难得的与郭图是同一个想法:“此言甚善,明公当速行此策。”

袁绍闻言,没有说话。

他不想要扶保天子,他想要天子死……

但这话当着众人的面,实在没办法明说。

正踌躇之际,他的目光却落在了少年时的好友……一直不曾说话的南阳人,许攸身上。

第四百六十七章 荀彧说侄儿

少时,便见袁绍屏退了众人,说是要仔细的思考一下,但之后他却独独派人去将许攸召了回来。

许攸之前看袁绍瞧自己,就知道他一会定会召自己回来的。

黄巾之乱前夕,袁绍曾与许攸和曹操等人暗中结为同盟,为了共同的利益一起对抗宦官团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彼此之间因为处于共同的阵线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如今的袁绍虽然已经坐镇一方,但对于这些昔日与他共同对抗宦官集团的老友,还是发自内心的信任。

毕竟当年的那条路,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颇为凶险的,一路上也有不少荆棘,既然一起迈了过来,那彼此之间的情谊就远非旁人可以比了。

而也正因为如此,袁绍心中的很多不能对外人说的想法,便只能对许攸说。

“子远,他们适才所言你也听见了?你觉得如何?”

许攸沉吟片刻,好半天没有说话。

袁绍也不打扰他。

少时,方听许攸试探道:“明公此番来关中,打从一开始就没相国要迎天子回邺城吧?”

当真许攸的面,袁绍自认为没有外人,他直言道:“区区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何德何能,去管治这个已是被摧打的千疮百孔的天下!”

这话里话外,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也算是表达的很清楚了。

许攸捋着须子,认真地思考了片刻,摇了摇头。

“明公之意,许某明白,只是眼下却还不是时机。”

“为何?”

“曹孟德已是应邀来了此地,而刘伯瑜亦率兵在关中,他们两人若是不在此处,我们或许可以暗中行事,然后再将事情扣在西凉军的脑袋上……只是如今,两强皆在关中地,当着他们的人行此悖逆之事,实在太过凶险了,一旦有所泄露,被他们用以攻击袁公,您的英武贤名便会毁于一旦,恐得不偿失……别忘了,袁术目下可还是在淮南对你犹恨在心。”

袁绍叹息道:“那该如何是好,难不成还真让袁某将那小娃带回邺城不可?袁某可不会留在长安!”

许攸笑道:“明公一时情急,怕是曲解了刘伯瑜之意,明公道那刘琦还真会将天子让与明公不成?”

袁绍皱了皱眉:“何意?”

“明公不想迎天子,但刘琦和曹操恐未必这么想,论声势他们远不及袁公,若是得迎奉天子,则对其等日后发展必然是大大有益,袁公若是不想要天子,也莫要便宜了刘伯瑜和曹孟德才是。”

袁绍恍然地拍了拍额头,苦笑道:“若非子远提醒,一时疏忽怕是险些便宜了他们,那袁某眼下当如何恢复荀公达?”

在没有冀州派系和颍川派系在场的时候,许攸的精神便似乎振奋了许多,精神头也饱满了许多。

他开始侃侃而谈。

“明公,董卓虽然在陈仓失却一阵,又丢了郿坞,但实力尚在,不可小觑,袁公若是尽败西凉之众,非得与曹孟德、刘伯瑜联合不可,孟德虽是袁公挚友,又依附于明公,但他如今毕竟也是一州之主,与以往不同,袁公还需行事前派人敲打敲打他为上。”

袁绍捋着自己修饰的整整齐齐的胡须,道:“此言是也,且先派人去知会孟德,然后找荀攸来,就说袁某不打算留在长安,看他如何作答!”

许攸冲着袁绍长长作揖:“明公高见!刘琦派荀攸来此,必然是也揣度出了明公不会留在长安,或许他也能想到以明公之声望,未必会想要待天子回邺城,如此刘伯瑜必然是有下一步的计划和准备,我们只要让荀攸将下一步的计划说出来,试看他想如何!若他下一步的计划是要将天子带回荆州……”

便见许攸抬手,轻轻地做了一个斩的手势,道:“那明公就没必要对他客气了,待平了董卓老贼,咱们便联合曹孟德,给刘家郎来一刀快的!”

袁绍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子远之言甚和我心,且看刘家小子是何作想。”

……

许攸向袁绍谏言之后,袁绍便招来了荀攸,说是愿意接受刘琦的馈赠,接手长安,并与荆州军一同出兵对付董卓。

同时,袁绍也向荀攸表达了他不能够带天子返回邺城,原因么,要多少有多少——什么河北多事,黑山贼与外族屡屡叩边,若迁陛下至河北,一旦有什么疏失,他袁家着实是担当不起等等。

很冠冕堂皇的理由。

荀攸听了,脸上露出了犹豫之色。

“若如此,那当安置于天子于何处?”

袁绍皮球反踢给了荀攸:“袁某不过是外郡牧守,焉敢妄言这等大事?景升兄父子皆为宗亲,又是当年护君联盟的发起人,这关乎于大汉朝立国的大事,还需景升兄父子筹谋决断才是。”

荀攸也不慌张:“刘府君父子,眼下倒是还真有一法,只是可行不可行,还需袁将军一起参度才是。”

“公达可试言之?”

当下,便听荀公达将刘琦所定的策略,请王允和吕布率兵扶持天子还都雒阳,召集四散流离的朝臣们的方案,大致向袁绍讲述了一遍。

说罢,荀攸总结性地对袁绍道:“王司徒前番已经与袁公有过共同诛贼的协议,而吕布迷途知返,相助司徒夺取了郿坞,也算是立下了大功,”

袁绍心下运转,仔细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

雒阳,距离河北倒也是不太远,倒也不是不能控制。

至于吕布,没什么可说的,区区一介边郡武夫纵然有些名气,但不论是底蕴还是背景,都白的如同缣帛一样,拿什么跟自己斗?

至于王允……不错,太原王氏倒是有些名望,但跟袁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而且袁绍当年与王允打过交道,深知此人脾气刚直,颇有些固执和戾气,他一把年纪,怕也是翻不起什么大浪了,而且此人与吕布一同扶持天子,看似互补,实则相互牵制。

由这两个人在雒阳拥护天子,倒也是合适。

袁绍看向许攸,却见许攸一个劲的冲他点头。

在他看来,由王允和吕布一同扶持朝政,这汉室基业……只怕是完了。

袁绍满意的捋着须子,笑道:“刘郎不愧是股肱之臣,想出来的法子竟也这般稳健,着实令人佩服……好,既然刘郎想的这般深这般远,袁某也不好拒绝他了!某自当为天下尽上一份绵力……与刘郎东西夹击董贼!”

荀攸站起身:“能得将军相助,真乃陛下之幸,汉室之幸也,我当速行,回禀府君,请他速速起兵于袁公相互呼应!”

袁绍也不留他,亲自送荀攸出了帐外。

……

荀攸不停留,则是迅速的离开了袁军的营寨。

望着荀攸远去的背影,袁绍和许攸相互对视一笑。

“这刘伯瑜倒也算是个聪明人,不将天子接往荆州,反倒是安置于雒阳让王允和吕布看管……嗯!倒也是一条妙计!袁某虽未见其面,不过一直以来,这小子做出来的诸多种种,实在是令袁某不得不重视于他。”

许攸言道:“明公所言甚是,刘伯瑜是个聪明人,看的远也看的透,且深明保身之道,在天下的诸多后起的俊秀中,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委实难寻。”

袁绍笑呵呵的看向远方:“袁某倒是有兴趣见一见这个这位刘家的小郎君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