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299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琦现在麾下的人,也有很多是寒门子弟,但毕竟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去干,还不至于会得到经学士族子弟们的集体反对。

就好比曹操在历史上颁布求贤令一样,其实在那种条件和情况下,也是他在掌控了绝对的中枢权力,以及用尽所有力量打压门阀之后,才能做出的举动。

求贤令这种东西,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可不是谁随随便便就敢轻易抛掷出来的。

你让袁绍颁布一个不分出身的求贤令试试?河北和汝南的士族能把他的老窝邺城给直接掀翻!

但有些事,不能补办,却也不可急躁。

天师教对刘琦而言,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遮羞布与代言人。

第三百七十七章 设立汉中四郡

张鲁的归顺,代表着汉中算是彻底的安定了,就算是有一些地方县城还没有归附于刘琦的统治之下,但针对那些地方,只需要所以派遣几名军侯级的人物率兵前往收服,便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足可定之,不必过于劳心费力。

接下来,对于刘琦而言,是一边收复汉中诸县,一边整治汉中的郡署官吏,同时一边整顿防务,计划政务民生诸事。

汉中郡的人户目下虽然不是汉朝诸郡最多的,但这里地域辽阔,占地面积极位广大,足可比拟中原一州之地。

历史上的曹操在占据了汉中之后,曾将汉中东部一分为三,始置上庸郡,房陵郡,以及西城郡。

同时承受关中与蜀地的影响,是汉中郡地缘的一大特点。

以后世的角度而言,汉中的地域分为两个盆地,即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

若以气候来说,这位于秦岭之南的南郑所处的汉中盆地,无疑是与蜀地更为接近相似,而将汉中、关中两大平原直线连接的是两天纵穿终南山的谷道,即褒斜道与傥骆道,但同时它们也有另外的名字——褒水河谷又被称之为“箕谷”,斜水河谷又被称之为“斜谷”,斜谷之北对应的那片黄土塬叫作“五丈原”。

而除去这两条主要干道之外,尚有两条位于更偏东的道路,名为子午道与峪谷道。

以这四条主要干道为主的汉中盆地——也就是以南郑为基本点的地域,是未来数年的主要的战场中心,刘琦决定将其单立为一郡,也就是原来的汉中郡,这里需派一名心腹大将镇守,巩固其地军务,承接南北,且防守且进攻,很是紧要。

但至于以‘安康盆地’为主的房陵郡、上庸郡、西城郡等地域,则是依靠一条山脉而串联起来的,这条山脉贯穿东西,西起石泉,东至南漳县,前后连接整个汉中东部的县城,完美的覆盖了新月型的大巴山北麓,即巴山北道,依托堵水与南河两条地区大河,通道上就已建制有武陵、上庸、房陵等地。

因为这种特殊的地域性,刘琦决定仿效历史上的曹操,正式设立东三郡,用以来承接连接荆益的枢纽,再加上汉中盆地本身,总共需设立四郡之地。

作为荆益缓冲地带的房陵郡。

山城上庸郡。

连接汉中郡与东面两郡的西城郡。

行政区域的划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有这汉中四郡的四个郡守,当立为何人,这是最为关键的。

对于这一点,刘琦有些犹豫。

攻城掠地,倒是还好说,但设立郡守,统兵一方,这样的大事,既要你定好好合适的人选,同时又需要能够得到刘表以及襄阳本部的山阳刘氏与其他势力的认可。

毕竟,设立外镇是大事,这里面代表着刘表对地域权力的掌控程度,牵扯的利益面太广,若是一个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父子之间的隔阂与间隙。

对于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刘琦颇有些犹豫不决。

于是他找来了马玄与他一同商议此事。

眼下荀攸已经陪同黄忠随刘宠北上关中了,故而有智谋帮刘琦参谋这件事的人,眼下只有马玄。

刘琦起初招马玄来商议此事的时候,马玄多少还有些吱吱扭扭的不愿意回答。

毕竟,设立外藩郡守是一件颇为敏感的事情,但凡是有智之士,一般都不太愿意乱往这里面乱掺和。

但刘琦这段时间来,对马玄一直不错,而且还颇委以重任,但凡有事,也是向他诸多请教,并对其意见很是尊重。

今日也是,马玄虽然不是很愿意开口,但刘琦也不责怪他,而是很耐心的与他攀谈,并剖心置腹的与其交心,循循善诱。

马玄年纪也不大,而且也有理想抱负,当初依附与蔡瑁与蒯良,也是迫于形势,谁愿意一辈子甘于他人之下?他也想证明自己的才华,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刘琦和善的劝导下,马玄终于也是抛开了顾虑,敞开了心胸。

他对刘琦言道:“不知以府君之见,这汉中分为四郡之后,四郡郡守府君心中可是已有人选?”

刘琦坦然言道:“实不相瞒,关于上庸,西城,房陵这新三郡的郡守人选,我还没有想好……但汉中郡的郡守,我倒是还真有几个合适的人选。”

马玄颇感兴趣地问道:“府君所言的合适人选,是为何人?”

刘琦伸出了四根手指,道:“我麾下有四名良才,皆有统兵驭众之能,分别为太史慈,李典,张任,魏延……我想从他们当中选出一人为汉中郡守,北御关中,南顾益州,不知伯常以为如何?”

马玄捋着胡须,笑呵呵地摇了摇头。

“这四个人的名声,我亦知晓,只是恐他们四个人,担当汉中郡守并不适合……不是因为他们年轻,而是因为他们乃是常年随府君统兵之人。”

“哦?”刘琦的脸色变得有些古怪,无奈道:“果然……你也是这般作想的。”

马玄淡淡地点头道:“太史子义,魏文长,李曼成等人,皆是由府君一手提拔,归降的这两年间,随同府君北上东征,也着实是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但他们与刘荆州却少有接触,平日里也不归刘荆州直接统辖,汉中郡眼下对于我军来说,乃是关键之所,必然要由刘荆州信任的人驻守,府君若是在汉中安插自己的人,不论这个汉中郡守得力不得力,刘荆州都势必不能答应。”

刘琦虽然也往这个方面想过,但他心里多少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希望是自己想的太多了,但现在看起来,却非自己想得多,而是自古以来权力的争夺就是如此。

饶是父子,在面对权力的分配与交替更迭,多少也是会抱有自己的私心,这不是指他们父子的关系不好,而是人类的本性而已。

刘琦站起身,一边揉着自己的太阳穴,一边若有所思地道:“可是汉中乃是紧要之所,北有董卓,南有刘焉,既是难守之所但又是紧要之处,若是不派一名能人,唯恐难守……说句实在话,我手下的这几个人虽然年轻,但我知道他们的能力,近些年来这些人皆经历大战,反倒是最为合适。”

马玄摇着头道:“府君的眼界窄了,其实襄阳城中,也有一人足可当此大任,而且就在下观之,此人与府君关系交厚,若是由他来镇守汉中,既能让刘荆州和府君同时满意,且还足当大任。”

刘琦好奇道:“阁下所言的乃是何人?”

“文聘,文仲业,此人当年随同府君北上护君,回返襄阳之后,便一直侍奉在刘荆州之左右,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又勤恳练兵,从不惹事多言,深为刘荆州所赞,此人性情正直,又是府君旧交,若能使其在汉中镇守,则刘荆州可放心,府君亦可放心也。”

“文聘……”刘琦默默地念叨了一会,道:“倒是个合适的人选,只是眼下襄阳诸将官中,也只有其与黄汉升算是直接替严君带兵之人,若是把他调往汉中,黄汉升又几番出征,那襄阳之地,严君的身边执兵之人……又该如何?”

马玄的嘴角挂起了一丝笑容。

他突然长长的向着刘琦做了一揖,郑重道:“在下有一番肺腑之言,想要进于府君,事关刘荆州在襄阳的中军统军之事,只是事关重大,非得极其私密不可,不知府君可否换个地方与在下详谈之?”

第三百七十八章 儿子之将便是父亲之将

刘琦见马玄说的这般郑重,知道他一定是有很重要的事情想要对自己说。

他认真的想了一下后,便道:“既然是伯常与我有重要的话讲……那且稍候,待我命人寻一良地可也。”

随后,刘琦便喊来了典韦,向他进行了一番耳语交待。

典韦领命出去了,不多时后,他回来对刘琦道:“府君,马匹已经备好了,请府君和伯常先生随某家同行。”

刘琦笑着冲马玄挥了挥手,道:“伯常,随我走。”

马玄见刘琦将自己的话这般郑重的当回事,特意派遣典韦去寻找安全的静谧之地,心下很是感动。

这是他当初在蔡瑁那里时,从来也没有感觉到的滋味。

这滋味的感觉很美妙,怕是任凭每一个人都不能抵挡。

那是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

刘琦和马玄二人,在典韦以及一众荆武卒的拥簇下,驭马奔出城去,向着南郑城外的汉水河边疾驰而去。

不多时,一行人来到汉水支流,但见河水清澈见底,并不湍急,山川立于河水之边,显得巍峨壮丽,景色优美绝伦,让人心旷神怡。

刘琦和马玄在典韦等人的指引下,来到江边,登上一条小筏,而典韦等人则是在岸边矗立,并未登船。

船上此刻只有刘琦和马玄二人。

刘琦用手接过竹竿,一撑岸边,船只便缓缓的离岸,向着水中慢慢行驶而去。

马玄站立于筏头,颇显惊诧地看着刘琦,道:“府君也会行舟?”

“不是行的特别好,但最基本的还是要会的。”

刘琦一边撑杆,一边道:“南船北马,我身为大汉镇南将军之子,若是连行舟都不会,岂非让人笑话?”

马玄一边抚掌,一边哈哈乐道:“府君此言甚是,君真真是为妙人也。”

刘琦仰头看向远处的山脉……

却见层层叠叠的山脉此刻在艳阳的照耀下,都映照在清澈的水中,与山体连成一片,犹如天空之镜,上下对叠波光粼粼显得格外壮丽,让人望之心胸开阔,直忍不住扬天长吼一声,用以抒发胸意。

刘琦感慨道:“若世间没有纷争,真想避世于此,每日与山水为伴,打几尾活鱼,酿些槽酒,悠闲度日,岂非绝美之事?”

马玄叹道:“府君所言亦乃我之所想……可惜天下纷乱,这世上以无可闲暇度日之地,到处皆有纷争,人想超脱于其中,恐难上加难,以府君的身份恐更不能免。”

二人就这么闲聊着行舟……少时刘琦便撑船来至小河中,他将竹竿撑于河下,感觉此处并不甚深,且水流不急,很是适合二人谈话。

刘琦看向马玄,道:“伯常,此处上有天,下有水,天有飞雁,水有湖鱼,君之所言,出君之口,入我之耳,再无第三人可闻,有什么心里话,你大可直言无讳。”

马玄心中颇为感动,他在筏上向着刘琦长作一揖,叹道:“府君行事如此缜密,这般重视在下,令马玄感激涕零,心甚愧之……遥想当初,我相助蔡中郎将与府君对立,今实惭愧。”

刘琦微笑道:“往昔之事,又何必多言?况且如今的刘某与伯珪,不也甚是交好么。”

马玄深深的望了刘琦一眼,心中泛起波澜。

其实,今日之事,他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早就有所深思考虑了。

宜城马氏虽是本土大族,但跟蔡,蒯两族相比,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当初马玄初入仕途,虽为蔡瑁附庸,但却未必就心甘情愿的想以蔡瑁为尊……只是当时的蔡瑁代表的是南郡诸族的利益,马玄为了家族不得不如此。

但随着与蔡瑁的相处时间越长,马玄越来越觉得蔡瑁并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他也不是可以将宜城马氏带入正道的人。

反倒是与刘琦相处的这段时间,马玄觉得自己的眼界似乎被打开了许多,而且他的心胸似乎也越来越开阔了。

刘琦的格局与蔡瑁完全不同,蔡瑁的格局仅仅只限于如何发展蔡氏家族在荆州的利益……但刘琦着眼的东西,很显然是要高很多,也远很多。

马玄是个年轻上进的能人,英雄惜英雄,随着接触的时间越长,他被刘琦的眼界所感染,自然是越发尊重且在感情上倾向刘琦。

而刘琦,对他也很是敬重尊重,什么事都会征求他的意见,这让马玄更加感动。

各种因素的多重效果,促成了马玄今日下定决心,对刘琦表以表忠心。

而表忠心的进献之礼,自然是要为刘琦献上一条有助于他日后发展的良策……

“府君,适才府君与我谈到可请刘荆州拜文仲业为汉中郡守,而府君又觉得文仲业若是离开襄阳,恐刘荆州手下无可带兵之人,是么?”

刘琦点了点头,道:“不错,如今荆州的主要兵力,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其中以我在南阳郡的兵力最多……但最为中坚的力量,在我看来还是襄阳的中军,毕竟那里才是严君的本阵,而襄阳的中军,亦是大致可分为三部,一部为德珪执掌,一部为蒯子柔,蒯异度兄弟执掌,一部为严君所执掌的亲军,其中直接受命于严君的领兵者,乃黄汉升和文仲业……”

说到这,刘琦叹道:“如今汉升随刘宠出征,若是仲业也来了汉中,我恐怕……”

这下话刘琦却没有说。

马玄却笑了:“府君是怕,若是黄忠和文聘皆不在襄阳,恐蔡德珪或是蒯氏兄弟蚕食了刘荆州在中军的权柄,可对?”

刘琦没有想到马玄说的这般直接。

按道理,他似乎应该是站在蔡瑁那一边的才对,毕竟他们都是南郡宗族中人。

马玄笑了:“我之所以随府君来这说话,便是想告诉府君,从今往后,玄只认府君,不认旁人,我虽为宜城宗族,但却愿随府君志定天下,不在为区区一隅之地的蝇头之利而扰,还请府君勿要疑玄。”

刘琦没想到马玄居然会说出这番有志气的话,略微愣神后,方叹道:“我岂会疑你,所谓英雄惜英雄,刘某信你,有话但讲无妨。”

“多谢府君。”马玄拱了拱手,继续道:“其实以在下度之,府君这些年为了荆楚之地,南征北战,所做之事甚多,且诸事皆行之甚妙,招招不失先机,让人深感敬佩……但唯有一件事,府君却是落了下乘。”

推荐阅读!